便血(脾不统血证—归脾汤加减)
2021-09-25 13:51 来源部门: 胡国恒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胡国恒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王某某 男 10岁
主诉:反复便血5月余
现病史:患者5月前出现便血,色黯,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提示肠内多发溃疡,具体治疗不详。现症见:时有便血,色黯,大便质软不成形,腹隐痛,纳呆,神疲乏力,面黄,寐可,小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既往史:体健。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血压:112/65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柔软,无肌紧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存在,3-5次/分。
辅查:外院肠镜检查提示肠内多发溃疡。
中医诊断:便血
证候诊断:脾不统血证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 法:益气生血,健脾养心
处 方:炙黄芪15g 白 术10g 白 参 5g 甘 草10g
当 归15g 茯 苓15g 酸枣仁15g 仙鹤草10g
地 榆10g 赤 芍10g
十四付 日一剂
二诊:2018年8月17日。服药后偶有便血,色稍黯,大便成形质软,腹痛较前发作减少,无神疲乏力,仍纳呆,寐可,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气虚血亏日久,脾失健运,化源不足。上方有效,守方加大枣、木香、山楂。
三诊:2018年8月24日。服药期间便血未再发作,大便成形,1天1解,无腹痛,无乏力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上方有效,去赤芍以防活血太过损伤肠络。
按:《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王冰注、张景岳认为“二阳, 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 。” 其在《类经·阴阳发病》 中指出 :“二阳, 阳明也, 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 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 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 表里也, 人之劳倦本以伤脾, 脏伤则病连于腑。”盖二阳胃与大肠之病乃由心脾之病引起。《景岳全书》曰:“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说明血液在脉道中流动要依赖于脾气的统摄,脾气健旺,固摄有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会发生出血现象,若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则血行脉外而出血。因此治疗应以益气生血,健脾养心为大法。临床多选用经方归脾汤加减。归脾汤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健脾益气,大枣补中和胃,使脾胃气血化生有源,当归、酸枣仁补血养心而安神,木香行气醒脾开胃,又可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妨碍脾胃功能,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诸药配合,共成气血双补、心脾同治之剂。加之地榆、仙鹤草收敛止血,山楂开胃消食,赤芍补血活血。气足脾健则统摄血液有力,血不妄行;血足养心则神藏心宁,而无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症;气血充沛则体轻神爽,则无神倦体乏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