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男子服用不知名“特效退热丸”后,竟然导致……

2024-04-25 10:13 来源部门: 内科 作者: 符佳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周赛男


近日,周先生突发高烧,体温达到39.8℃,并伴有全身酸痛症状。他先后自行服用了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退烧药,以及某不知名“特效退热丸”。

服药过后,周先生体温有所下降。但接下来的四天里,周先生一直感觉胃部疼痛难忍,还接连解了几次黑便,他便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通过胃镜检查,周先生被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

医生表示,因服用一些不知名的“偏方退热药”、“特效止痛药”引起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不在少数。

所谓的“偏方药丸”、“退热神药”、“特效止痛药”,常常是将多种不明成分的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疗效。

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发热或疼痛的症状,但却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出现呕血、黑便,甚至是头晕、乏力、晕厥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

健康科普

什么是消化道出血?

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主要是与药物通过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抑制血管生成、破坏机体凝血等机制有关。

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磺胺类等)、化疗药等等。

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

老年(年龄>65岁)、有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病史、长期或同时服用多种易致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或其他有出血危险(如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等。此类患者在使用前面提到的药物时,导致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比其他人群高出更多。

如何规避消化道出血风险?

患者在使用药物前,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选择最少药物种类、把握最小有效剂量、尽量缩短治疗疗程”为原则,定期监察药物不良反应,尽可能不重复与其他易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的药物合用。

必要时可在专科医生的建议下联用抑酸护胃药,既不易导致消化道出血,又不影响药效的发挥。

服用药后,如果出现黑便、呕血、乏力、晕厥等上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并接受规范诊疗。

日常生活中,应纠正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避免饮酒、戒烟、食辛辣刺激食物、情绪刺激,应完善幽门螺杆菌检查并根治。



周赛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基础扎实,深入钻研中医经典,现任中国中西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GERD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发表医学论文15篇,主编中医著作3本。

擅长:经方辨治消化系统疾病及脾胃、亚健康调理,对急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急慢性腹泻、功能性便秘、胆囊炎等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符佳:医学硕士,主治医生,主攻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十年。现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中西医诊治,如急慢性胃肠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