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痿证
2022-06-26 17:03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躄”指足痿而不能任地,临床上以下肢痿弱最为常见。痿证亦被称为“痿易”、“痿痹”、“痿厥”等,痿证的病名首见于《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篇中详细地阐述了痿证的病证分类、病因病机、五脏痿症状及治疗原则等,并根据其发病之病因病机不同而作出“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分。痿证类似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线粒体肌病等。中医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情志失调、跌打损伤、湿热伤脾、肾气不足、脾胃气虚、肺热伤津等原因有关。
常教授认为:痿证多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有关,疾病往往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态,主要涉及脏腑为脾、肾。针灸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滋阴补肾,基本治则为扶正补虚、通经起痿。临床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任脉、督脉、膀胱经经穴及夹脊穴为主,如肩髃、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脾俞。《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治病必求于本”篇中载:“藏寒虚夺者,治以灸焫”,均指出灸疗温补阳气、温经散寒的基本作用,将其运用于治疗痿证古已有之,如《通玄指要赋》曰:“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凡久病元气衰微,灸之皆有效。《本草正义》:“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别录》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则汤液之治疗也。……生肌肉者,虚羸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温养之,则气血旺而肌自丰。”清代叶茶山编著《采艾编翼》是一部灸法专著,其中痿证论治采用灸法和药酒相结合,有补有清,“在灸则补荣通俞。在药则补阴降火,燥湿化痰,补气调中。”
【验案一】
彭X,男,41岁,已婚。初诊:2013年5月22日。
主诉:双上肢乏力8月,加重伴眼睑上抬乏力6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8月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乏力,活动不利,当时即至我院神经内科门诊行全面检查,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予以西药“新斯的明”对症支持治疗后有所缓解,6月余前上症复发并加重,出现双手抓握欠佳、眼睑上抬乏力困难,收住我院神经内科,予以“新斯的明”口服结合中药及针灸综合治疗一月,病情稍好转后出院,仍遗留双上肢乏力、不能抬举、抓握欠佳,眼睑上抬乏力等症状,今为求进一步改善症状,我科门诊求治。现症见:患者神清,双上肢乏力、不能抬举、抓握欠佳,双上睑上抬乏力,上睑微下垂,视物过久容易疲劳,时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如坐舟车感,畏寒,伴性欲减退,纳差,夜寐欠佳,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小便可,大便秘结,舌暗,苔黄,边有齿痕,脉沉细涩。
体格检查:T:36.6℃,P:88次/分,R:20次/分,BP:103/80mmHg。自动体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睑微下垂,遮蔽瞳孔 1/4,局部眼睑稍肿大,角膜反射正常。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上肢肌力4-级,肌张力低,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RNS(2020.12.13,本院):右尺神经重复电刺激低频、高频未见明显异常;右副神经、双面神经重复刺激低频可见减弱。
中医诊断:痿证(脾气亏虚证)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
辨证分析:患者 41 岁,男,以双上肢肢体乏力伴眼睑上抬乏力为主症,辨病属“痿症”范畴,患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运化无力,致经络阻滞,筋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脾主肌肉,故发为痿症,结合舌暗,苔黄,边有齿痕,脉沉细涩可辨证为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濡养筋脉。
体针: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脾俞、胃俞、中脘、丝竹空、瞳子髎、印堂、攒竹、华佗夹脊。以上穴位中等强度刺激,每次留针 30min。补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艾灸:予以补中益气隔药饼灸,①取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②药饼制备:黄芪 18g ,甘草炙 9g ,人参 6g,当归 3g,橘皮 6g,升麻 6g,柴胡 6g,白术 6g。共研细粉,贮于瓶中,备用。③操作:每天针刺治疗后,取药粉适量,用黄酒等量,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置于穴位上,将艾炷置于药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灸5 壮,每日 1 次,10日为 1 疗程。
二诊:治疗 2个疗程后,患者病情好转,双眼睑下垂减轻,双上肢乏力感明显减轻,纳寐改善,精神好转。目前继续上述治疗隔日一次以巩固疗效。
按语:早在《素问·痿论》篇中,就较为全面具体的描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等,强调痿证治疗原则是“治痿当独取阳明”,故针灸治疗本病多选取多气多血之手足阳明经穴位补益气血;取患者眼周局部穴位以疏通局部经气;脾胃为后天之本,《太平圣惠方》日“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滋养身形,荣以肌肉也”。只有通过脾的推动和温煦作用,食物才能在胃与小肠中转化为水谷精微等物质,内以养五脏六腑,外可养四肢百骸,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化源得充,则气血生化旺盛,水谷精微充足,化赤而为血,血液得充,四肢百骸皆有所养。故取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等穴健脾益胃。隔药饼灸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贴敷药饼,再将艾炷置于药物之上,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透过皮肤渗入腧穴,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饼的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的功能。本病药饼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补益脾气,取穴百会位于巅顶,统摄全身之气,气海为补气要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可健脾益胃,化生气血濡养肌肉。
【验案二】
甘XX,男,10岁,未婚。初诊:2015年8月13日。
主诉:双下肢渐进性乏力、运动障碍 4 年余。
现病史:患儿母亲代诉患儿六岁时发现其行走不稳,如鸭步态,自2016年相继在省儿童医院、湘雅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患者病情仍渐进性加重,于去年不能行走,曾于外院儿科门诊中药治疗,但效果仍不明显。为求针灸治疗遂来求治。现症见:患儿神清,周身消瘦,双下肢乏力、不能行走,纳可,寐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体格检查:T:36.3℃,P:92次/分,R:22次/分,BP:98/70mmHg。形体消瘦,被动体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脊柱无弯曲,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未引出。双髋部外旋畸形,双膝关节不能直,双下肢无浮肿。双上肢肌力 4 级,双下肢肌力2级,双巴氏征(-)。
辅助检查:
肌电图(2016.10.21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双下肢肌电呈肌源性损害;2、神经电图示双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
DMD 分子诊断报告(2016.10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甘XX:DMD基因 exon46-52 缺失,周XX(患儿母亲):DMD 基因 exon46-52 杂合缺失。
中医诊断:痿证(先天不足,脾肾两亏)
西医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辨证分析:患者10岁,男,以双下肢渐进性乏力、运动障碍为主症,辨病属“痿症”范畴,患者先天不足,肾阳亏虚无力温煦脾胃,久之致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运化无力,筋脉功能失调,筋肉失养,故发为痿症,结合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辨证为先天不足,脾肾两亏证。
治法:调补脾肾,濡养筋脉。
体针:大椎、身柱、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华佗夹脊、肾俞、命门、脾俞。以上穴位中等强度刺激,每次留针 30min。补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艾灸:予以五脏俱补隔药饼灸,①取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②药饼制备:人参、肉桂、地黄、茯苓(焙)、白术、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各等分。共研细粉,贮于瓶中,备用。③操作:于针刺治疗后,取药粉适量,用醋和黄酒等量,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置于穴位上,将艾炷置于药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灸 3~6壮,每日 1 次,10 日为 1疗程。
耳针:取皮质下、交感、神门、脑干、肾上腺、心、肝、肾、小肠、髋、膝、踝。每次选用 4-6 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刺激 2-3 次。
复诊:坚持治疗三个疗程后,患儿病情稍有好转,双上肢及双下肢较前有力,双膝关节稍微能伸直。
按语: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若因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导致下焦肾阴亏虚,或肾气不足。肾又主水藏精,但其所藏之精不仅靠先天所得,亦依赖后天“脾气散精”获得滋养;反之,脾胃运化功能,又藉由肾阳的温煦,方可发挥其“散精”作用。生理先天后天相互资生,病理上亦不能截然分开。若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使先天失养,引起肾阳不足,终成脾肾两虚。故本病治则为虚则补之,治法应为调补脾肾,濡养筋脉。《针灸逢源》曰“痿蹙,环跳、中渎、足三里;足不能行,三里、三阴交、复溜、行间”。因此,治疗上选用大椎、身柱疏通督脉经气;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筋会阳陵泉,可舒筋通络、强筋壮骨;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悬钟为髓会,可养髓健脑充骨;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肾俞、命门补益肾阳。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五脏的慢性虚弱性病症。五脏俱补药饼气血双补,阴阳互济,可调补五脏,五脏得补,筋骨、肌肉、经脉均可得到“有力”的濡养。此外,治疗期间注意嘱家长对患儿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验案三】
胡XX,女,33岁,已婚。初诊:2006年5月21日。
主诉:右下肢无力、足下垂3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3月余前右腿外伤后出现致麻木、乏力,渐发展至右足下垂、行走不利。经外院神经肌电图检查诊断为“右腓总神经损伤”,经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效果不显而来求针灸治疗。现症见:右下肢乏力,可见跛行,自觉右足足趾麻木,呈持续性,右足下垂、右足背抬举不能,面色少华,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
体格检查:T:36.6℃,P:73次/分,R:20次/分,BP:115/78mmHg。心肺无异常,右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稍低,右腓骨小头下5cm以下小腿外后侧浅感觉减退,右小腿肌肉轻度萎缩,右足下垂,背伸无力,右跟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肌电图(2020.3.9,湖南省人民医院):右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下降;肌电图检查失神经电位。提示:右腓总神经损伤。
中医诊断:痿证(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右腓总神经损伤
辨证分析:患者33岁,女,以右下肢无力、足下垂为主症,辨病属“痿症”范畴,患者外伤,局部气行不畅,血运不通,筋肉失养,故发为痿症,结合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可辨证为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经起痿。
、梁丘、足三里、条口、阳陵泉、陵后、三阴交、悬钟、解溪、丘墟、申脉、商丘。以上腧穴中等强度刺激,每次留针 30min。平补平泻或泻法,每日1次
艾灸:加血海、足三里、条口、悬钟使用温针灸,每次艾灸约15分钟,每日1次。
电针:艾灸后选阳陵泉、陵后、解溪、悬钟接电针仪,断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肌肉出现收缩为度。
按语:腓总神经在腓骨头后方绕过腓骨颈,向前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其绕行腓骨颈处位置表浅,且与骨膜紧贴,较易受外力损伤而引起小腿伸肌瘫痪致足下垂。该患者因外伤致气滞血瘀,经脉闭阻,筋脉失却濡养,而致肢体萎软无力。治疗应以行气活血,通经起痿为法。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经,“治痿独取阳明”,故取足阳明经穴排刺激发阳明经经气,调理气血;阳陵泉为筋会,能通调诸经;陵后位于腓骨头后下方,针之以激发经气,通经起痿;三阴交健脾、补肝、益肾,以强筋、壮骨、起痿;悬钟为髓会,可养髓健骨;解溪、丘墟、申脉、商丘疏调足踝气血;诸穴合用配合温针、电针共达行气活血,强筋起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