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眩晕
2022-06-26 17:08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眩晕
眩晕,又称“头眩”、“掉眩”、“冒眩”、“风眩”等。“眩”是指眼花,“晕”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常见于西医的美尼尔病、颈椎病、颈~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以及贫血、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等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常与忧思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等有关。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久病失血或劳心太过,或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荣;或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房劳太过,阴精亏耗,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眩晕。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以虚证居多,亦有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位风或痰瘀扰乱清空。
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对药物中毒性眩晕,多有服用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药物史,往往以耳鸣失听为主症,若听神经损害严重,则针灸效果不理想。眩晕发作时,令患者闭目安卧(或坐位),以于指按压印堂、太阳等穴,使头面部经气疏畅,眩晕症状可减轻。痰浊上蒙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少食油腻厚味之品,以免助湿生痰,酿热生风。避免辛辣食品,戒除烟酒,以防风阳升散之虞。
常教授认为,眩晕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而三者中又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五行属木,其性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若肝失疏泄,则升降失度,出入无节,病及清窍,则致眩晕发作。再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全赖阴血养润,而阴血易枯,故肝风易动。如肝之疏泄功能失常,相乘于脾,则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上养清窍,亦可引起眩晕。此外,肝肾同源,若患者年事已高,先天之本渐衰,日久而致水不涵木,肝失濡养,肝阳上亢,亦可引起眩晕。眩晕的病因病机虽多变,但总以虚实为纲。虚为病之本,实为病之标。然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实有风、火、寒、湿、瘀、痰之别。它们即可独见,亦可并见。临床所见之证往往虚实错杂。因此,临床诊辨眩晕应详加辨析,抓住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病程久者多偏于虚,虚者以精气虚者居多,精虚者宜填精益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宜补气养血,滋养肝肾。病程短者多偏于实,实证以痰火者多见,痰湿中阻者,宜燥湿化痰;肝火亢盛者,宜清肝泻火;肝阳上亢者,宜平肝降逆。总体而言,本病的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为要。
针灸治疗本病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治疗方法中注重针灸药并用,尤以灸百会为要。
【验案一】
患者:女性,62岁,退休职工。初诊:2019年10月6日。
主诉:头晕,伴颈项不适手麻半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晨起时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伴有轻度恶心及颈项部僵硬不适。近 1个月来,头晕症状加重,夜晚尤甚,遂来求治。现症见:头晕目眩,颈肩部酸胀、活动不利,无明显疼痛,小臂及手指麻木,无乏力及关节畸形,面色淡白或萎黄,神倦乏力,心悸少寐,偶感腹胀纳呆,舌淡、薄白,脉细弱。
既往有颈椎病病史,有阑尾切除术史(10年前),有青霉素过敏史。
查体:T:36.1℃,P:79次/分,R:20次/分,BP:118/80mmHg。发育正常,形体适中,神清,精神状态一般,言语清晰,颈项部肌肉僵硬,两侧肩部斜方肌压痛明显,臂丛牵拉试验(+)、压颈试验(+)。颈椎 CT示:C3-4、C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C5-6、C6-7椎间盘膨出;颈椎退行性改变。双侧上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证)
西医诊断:颈椎病(颈型)
辨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淡白;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倦乏力,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定眩
(晕听区),沿皮平刺,间歇捻针,1次/天,10天一个疗程。
灸法:体针治疗结束后,百会施以艾灸疗法,每次10-15分钟。
方药:黄芪25g,党参20g,炒白术20g,当归15g,炒酸枣仁12g,龙眼肉10g,远志10g,陈皮10g,葛根10g,羌活10g,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头晕止作,小臂及手指麻木症状大为改善。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该患者病程较长,久病耗伤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发为眩晕。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因此治疗上当以益气升阳,补益脾气为治则。风府穴、大椎穴通督醒脑;风池穴为治风要穴,具有清利头目之功效;颈夹脊、肩井、昆仑、悬钟等疏经通络;足三里健脾益气;艾灸百会穴通督脉提振体内阳气;诸穴共奏健脾益气升阳之功,服用方药归脾汤,健脾升阳,益气养血,从而眩晕得治。
【验案二】
患者:丁某,男,71岁。退休工人。初诊:2019年4月2日。
主诉:眩晕阵作10年,加重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与家人生气而出现眩晕、心悸、胸闷等不适,自测BP:150/90mmHg,遂前往西医医院就诊,曾应用西药降压药(施慧达,0.25mg,每天一次,一次1片)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遂来就诊。现症见:眩晕,头胀痛,心悸、胸闷,脘腹胀痛,进食后欲吐,双下肢浮肿,口苦欲饮,小便不利。纳差,多梦,寐欠佳,大便可,日1行,舌红,苔薄黄,舌下青紫,脉弦滑。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现规律服用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1片/次,1次/日)降压,自诉血压控制尚可。
查体:T:37.1℃,P:87次/分,R:25次/分,BP:145/95mmHg。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搏动范围1cm,无心包摩擦感,心浊音界向左扩大。无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阴性,无脉搏短绌,无交替脉。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证)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
辨证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怒则伤肝,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故头晕、头痛;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乱心气,扰动心神,故心悸、胸闷,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治法: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予以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太溪、肝俞、肾俞针刺捻转补法,补益肝肾,留针 30min,1次/天。配合皮肤针(沿第一至第四颈椎,耳周围、耳前及耳垂下后凹陷、腰骶两侧,用中等叩刺,以局部红润不出血为度)治疗,1次/2-3天。
灸法:体针治疗结束后,百会施以艾灸疗法,每次10-15分钟。
方药:天麻、钩藤(先煎)各18g,川牛膝、石决明18g,炒白术15g、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各12g,竹茹10g,甘草6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治疗6次后,患者症状减轻,刻下头晕偶作、心悸仍作,纳食较前佳,小便利,大便可,眠差,脘腹胀痛,偶反酸。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内关、中脘和中降逆止呕,以温针灸法治疗。针刺得气后中脘、内关穴的针柄上插入1-2cm艾炷,点燃,注意用硬纸片在局部穴位处遮挡,以防皮肤灼伤,等到艾炷完全燃尽之后,且毫针完全冷却后才能够出针。
治疗12次后,诸症悉愈。
按语:本案属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升动所表现的本虚标实证候。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凡忧郁恼怒,日久郁滞化火,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头目,则眩晕。或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头胀痛。肝主疏泄,肝性失柔,情志失疏,故急躁易怒。恼怒后可致气火内郁,暗耗阴液,而阴不能制阳,故加重诸症。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风池可疏泄在上之浮阳。侠溪为胆经荥穴,可清泻上亢之阳。艾灸督脉之百会穴可安神定眩、太冲和行间为足厥阴原穴、荥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肝俞和肾俞、太溪用补法,滋水涵木,滋阴潜阳。诸穴合用,起到改善颅内供血不足,清脑开窍,升阳补气,补益肝肾,平衡阴阳的作用。服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平肝潜阳,熄风止眩。
【验案三】
患者:孙某,男,65岁,退休干部。初诊:2018年8月22日。
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0年,加重2周。
现病史:10年前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眩晕欲仆”的症状,西医急诊诊断为:高血压病。经系统治疗后症状减轻,10年来一直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近因聚餐饮酒频繁,眩晕症状加重,故前来就诊。现症见:眩晕,头重脚轻,疲乏无力,痰多,偶有胸闷痛,汗出,口干欲饮,口苦,偶感恶心,无恶寒发热,眠差,纳呆,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20余年。现规律服用厄贝沙坦片(安来)(0.15g,1片/次,1次/日)降压,自诉血压控制尚可。吸烟、饮酒史30余年。
查体:T:36.7℃,P:78次/分,R:23次/分,BP:14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合作。心肺腹(-)。
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头颅CT平扫:1. 双侧基底节区点状低密度影,腔隙性脑梗塞;2. 双侧侧脑室旁小片状白质密度减低影,多考虑白质脱髓鞘表现。
中医诊断:眩晕(痰蒙清窍证)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
辨证分析:痰湿内蕴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舌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蕴所致。
治法:健脾和中,除湿涤痰。
体针:百会、丰隆、太阳、风池、头维、阴陵泉、内关、中脘。予以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留针30min。
灸法:百会施以艾灸(雀啄灸)疗法,每次10-15分钟。
方药:法半夏15克,天麻、茯苓、炒白术、泽泻、炒枳实各12克,橘红,竹茹、黄芩、陈皮各10克,甘草、生姜各6克。10付,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治疗1周后,患者头晕、呕恶症状减轻,纳食较前佳。续施上法,辅以耳穴压豆法(脾、神门、枕、皮质下、内耳、脑、耳缘),每次取3~4个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行间歇性刺激。继续治疗1周后,诸症均释。
按语:本案因过摄酒液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痰蒙清阳致眩晕头重如蒙。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内蕴之象。取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交会穴,是治目眩要穴,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利湿降浊,中脘、内关宽胸和中,消胸脘之痞闷。艾灸百会清窍升阳。继服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以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红、陈皮健脾理气化痰,脾气运则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生姜兼制半夏之毒)祛痰化湿,止眩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