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月经不调
2022-06-26 17:16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的经期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上分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等情况。本病多由房劳过度、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与胞宫、冲脉、任脉、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冲任失调。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可以疏肝益肾、调补冲任、养血调经,尤其对于功能性月经不调有显著疗效。
常教授认为:月经不调多与肾气衰败、冲任二脉气血不足,胞宫功能失常有关,针灸治疗应补肾养宫、调补冲任、养血活血,基本治则为固肾涩精、填精补髓、暖宫养宫、固护冲任。临床取穴以肾俞、子宫、关元、神阙、气海、三阴交,并配足三里、血海、神门健脾温中、固肾涩精,以阴求阳之用,以期阴平阳秘,来达到益肾精补冲任暖胞养宫的效果。灸法治疗月经不调经典中多有记载,《针灸集成》有云:“血块月事不调:关元、间使、阴跷、天枢皆针,石门灸七壮至数百壮。”《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灸内踝下白肉际青脉上,随年壮。”“月水不利,贲豚上下并无子,灸四满三十壮。”对于月经不调,灸法通过温补作用,达养血活血、补肾调冲任的作用。
【验案一】
患者:黄xx,25岁,未婚。初诊:
主诉:月经提前伴经期少腹疼痛7年。
现病史:患者13岁月经初潮,既往月经规律,7/(30~36)天,7年前因学业压力,精神焦虑,出现月经提前,经色深,有瘀块,并伴有少腹疼痛,乳房胀痛,时有心烦,烦躁易怒,经多方治疗无效,具体诊疗过程不详,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断,遂来我院就诊。现状见:月经提前,15~20天一行,伴少腹疼痛,乳房胀痛,心烦,烦躁易怒,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纳食可,夜寐不安多梦,二便调,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
既往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液史,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 36.5°C, P:84次/分,R: 18次/分,BP: 105/7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腰部肌肉触之僵硬,腰椎向前弯、向左右活动度均减小,腰椎4-5棘突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 , 4字征(-) ,跟臀试验(-) 。双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肝郁血热)
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辨证分析:患者因情志失调导致月经先期,肝气郁结,肝气疏泄失常,阻滞气机,肝经循行经过乳房,故乳房胀痛;肝旺肾虚,冲任固摄乏力,故月经先期;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主情志,故心烦,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是肝旺肾虚的表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体针:关元、气海、三阴交、行间、子宫、肾俞、神阙、足三里、血海、神门,毫针常规刺法,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灸法: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肾俞、子宫、神阙、足三里20分钟。
方药:白芍10g,柴胡6g,茯苓10g、白术10g、丹皮6g、山栀10g、焦艾10g、益母草15g、甘草3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忌食生冷。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月经周期恢复7/(30~36),但乳房仍有胀痛感,舌边尖红。按上法,加血海、神门、太冲、归来温和灸20分钟,并于每天听30分钟舒缓的音乐。继治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上述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的月经先期一般以月经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肝郁血热型月经先期,经血深红,经行不畅或有瘀块,或有少腹疼痛,乳房、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等为特点。本病因月经提前2周,伴乳房胀痛,心烦,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多梦等,针灸治疗时取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等交会穴,可益肝肾、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三脏,养血调经,为治疗月经病的要穴;气海为任脉穴可调畅气机、补元气、益阳气、固精气,三穴配伍共同调理冲任。行间为肝经荥穴,可缓解乳房胀痛、失眠等症状;子宫为经外奇穴,可调经活血,暖宫养宫;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理气活血,为强壮要穴;血海为足太阴经止血,有和气血、调冲任的作用;肾俞为肾之俞穴,可补肾填精;神门为心经穴,可养心安神。用温和灸治疗此病,一是通过其温通作用,疏肝理气,缓解胀痛不适;二是通过其温补作用,补髓填精,温补肾气。诸穴合用,益肾精补冲任,暖胞养宫。患者内服中药汤剂,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共凑疏肝理气、补肾填精之效。
【验案二】
患者:李xx,32岁,已婚。初诊:
主诉:月经先后无定期2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为5天,经色淡,经量少,伴胁肋部胀痛,烦躁易怒,平时四肢不温,腰部常冷痛,婚后多年备孕无效,经多方治疗无效,具体诊疗过程不详,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断,遂来我院就诊。现状见:月经先后无定期,伴经期胁肋部胀痛,烦躁易怒,腰部酸痛,尿频,四肢不温,无头痛头晕等不适,夜寐不安,入睡难睡眠浅,纳食可,二便调,舌淡轻微齿痕苔薄,脉沉。
既往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液史,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 36.5°C, P:84次/分, R: 18次/分, BP: 105/7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
B 超示: 子宫后位,大小 4. 1cm × 3. 8cm × 2. 8cm,内膜 0. 5cm,肌层回声均匀,右卵巢 3. 4cm × 2. 3cm,左卵巢 2. 9cm × 1. 9cm,双卵巢内见多个小无回声,同一切面超过 12 个,盆腔未见游离液性暗区。
中医诊断: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肾虚)
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辨证分析:患者32岁,多次备孕无效,四肢不温,可知肾阳不足,生殖、温煦功能失常。肾司二便,因此肾阳虚时患者可见小便频数。肝经循行经过胁肋部,肝气郁结不舒,患者出现胁肋部胀痛。肝主情志,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患者可出现烦躁易怒等。舌淡有齿痕,脉沉进一步佐证了患者肾阳虚。
治法:疏肝解郁,补肾益精,调和冲任。
体针:关元、三阴交、肝俞、太冲、肾俞、太溪。毫针常规刺法,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灸法:取子宫、神阙、气海、足三里、血海、神门艾灸30分钟。
方药:人参15g,熟地黄15g,山药6g,山茱萸4.5g,远志3g,炙甘草6g,五味子10g,菟丝子10g,香附10g,柴胡1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忌食生冷。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患者月经周期基本恢复周期5/(30~34),胸胁胀痛感缓解,但四肢仍欠温。加肾俞、太溪、涌泉温和灸30分钟,继治疗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述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月经先后无定期以月经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且连续3个周期上。肝郁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以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脉沉等症状。针灸治疗以关元、三阴交为主穴。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和气血、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气机、养血调经。配肝之俞穴肝俞,肝之原穴太冲来疏肝理气;配肾之俞穴肾俞,肾之原穴、输穴太溪,来填精补髓,补肾壮阳。子宫经外奇穴,可温阳调经;气海、血海可调畅气机、养血活血;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可养血调经;神门为心经穴,可镇静安神。温和灸治疗此病,一是可以温痛经脉,行气解郁,消胀止痛;二是可以通过温补作用,温肾阳,填肾精,补肾髓,缓解四肢不温,舌淡等症状。患者再内服中药汤剂,以固阴煎为主方进行加减,共凑行气活血,补肾壮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