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腰痛

2022-06-26 17:11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腰痛

腰痛是指患者自觉一侧或双侧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或疼痛连及下肢,主要与感受外邪、腰椎或腰部软组织慢性劳损、跌扑损伤、劳欲过度等因素引起。本病与肾、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腰部经络不通,气血痹阻,或肾精亏虚,腰部失于温煦、儒养。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可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通经止痛,尤其对于风寒湿性腰痛、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显著,对于腰椎病变等引起的腰痛针灸可明显缓解症状。

常教授认为:慢性腰痛多与肝肾亏虚,血瘀阻络有关,针灸治疗应补益肝肾、重视血瘀,基本治则为活血散瘀、固肾壮腰、通经活络。临床取穴以“腰痛四穴”为主,即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并配心经之原穴神门穴,安神镇痛,达治神守神调神之效。艾灸治疗痛证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如《神灸经纶》中记载:“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医学入门》中记载:“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温复也。”对于“不通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通作用,以通为主,通中有补,以达行气活血之效;对于“不荣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补作用,以补为主,补中有通,以达补血活血之效。

【验案

患者:××,男,68岁,已婚。初诊:202089日。

主诉:反复腰部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麻木3年,加重2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在20岁左右时曾有腰腿部外伤史,当时诊断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具体诊治过程不详。3年前因长期劳累出现腰部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麻木,自觉气温升高时疼痛加重。2月前因劳累后疼痛加重,腰部疼痛,放射至右下肢,且有麻木感,右下肢无肿胀、活动尚可,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纳食可,寐安,二便调,口不苦,舌暗淡,微黄,脉弦。

既往有“高血压3级 极高危”病史,最高血压达185/100mmHg,一直服用施慧达1粒、每日一次降压,现血压控制尚可

查体:T36.4℃,P84次/分,R18次/分,BP115/85mmHg。心肺无异常腰部肌肉触之僵硬,腰椎向前弯、向左右活动度均减小,腰椎4-5棘突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4字征(-),跟臀试验(-)。双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偏痹(肝肾亏虚,瘀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陈旧性)

辨证分析:患者68岁,年老肝肾已虚,多年前有明确外伤史,瘀血阻滞腰部经脉,以致气血不得畅通,不通则痛;血运不畅,肢体失养,故麻木;血瘀日久化热,煎灼阴液,故气温升高时疼痛加重,舌暗淡,脉弦为瘀血停滞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化瘀

体针:腰夹脊、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右)、秩边(右)、殷门(右)、风市(右)、阳陵泉(右)、委中、阿是穴、神门。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阿是穴、肝俞、肾俞,温针灸20分钟。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桑寄生15g,桂枝15g,生地10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丹参15g,茯苓10g,白术10g,活血藤15g,路路通15g,秦艽15g,葛根15g,天麻10g,钩藤1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睡硬板床。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脚掌疼痛、麻木依旧。按上法,加足底涌泉穴艾条悬灸20分钟,并于晚上睡觉前热水加醋10ml泡脚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腰痛取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两侧则为足太阳经病证。本例患者因腰部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麻木3年就诊,有明确外伤史。常教授运用针刺治疗腰痛以腰痛四穴为主,配合局部或循经其他腧穴,腰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携督脉伴太阳经而行,督脉为阳经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根据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腰部夹脊穴,可以疏通督脉及太阳经经气而调和阴阳,直接通调腰部经气,达到祛风活血通络的目的。大肠俞、关元俞均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在腰部,分别当第4、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疏通腰部之经气,宣通局部之壅滞。环跳穴为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可活血通络、散瘀止痛,另取足太阳膀胱经之秩边、殷门,活血化瘀;取足少阳胆经阳陵泉,其为胆经合穴,亦为“筋会”,与风市穴相配,共治腰痛。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循经远取以通调足太阳经气,取“腰背委中求”之义。神门穴乃心经之原穴,可安神镇痛,达治神守神调神之效。艾灸阿是穴、肝俞、肾俞,一则“温通”局部气血经络,二则补益肝肾,以通达补,相得益彰。再内服中药汤剂,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活血通络,益肝肾柔筋止痛之效。

【验案

患者:某,女,65岁,2018年7月5日就诊。

主诉:反复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1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1年前因长期劳累后出现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既往曾在当地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行在当地养生馆进行拔罐、推拿等理疗,未见明显好转,症状反复发作,常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1周前,因劳累后患者上述症状加重,腰部酸胀疼痛,右下肢放射痛,右大腿前侧麻木感,翻身、行走困难,活动可,纳可,寐欠安,二便调

查体:T36.2℃,P90次/分,R21次/分,BP145/85mmHg。心肺无异常腰部肌肉触之僵硬,腰椎向前弯、向左右活动度均减小,L4/5、L5/S1棘突旁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4字征(—),跟臀试验(—)。双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腧穴压痛:腰夹脊。舌红,苔薄,脉弦

辅助检查:腰椎MRI:腰椎间盘变性、腰4/5、腰5/S1椎间盘膨出。

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辨证分析:患者65岁,因长期劳累后致局部劳损,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血运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麻木,结合红,苔薄,脉弦涩,辨证为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体针:腰夹脊、大肠俞、关元俞、肾俞、环跳(右)、秩边、阿是穴、腰阳关、血海、足三里、委中、阳陵泉、昆仑。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日1次,治疗7次为一疗程。

灸法:肾俞、关元俞、大肠俞腰阳关以温针灸

二诊:一疗程结束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劳累时偶有腰酸痛,继续治疗一疗程巩固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嘱其避风寒、慎劳累、不适随诊。

之功。血海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昆仑血归经之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循经远取以通调足太阳经气,取“腰背委中求”之义。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通络止痛。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舒筋活络之功效。艾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对于“不通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通作用,以通为主,通中有补,以达行气活血之效。

【验案

患者:陈某,男,67岁,20175月26日就诊。

主诉:腰部疼痛1月,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因劳累后出现腰部酸胀疼痛,当时休息、自我按摩后症状好转,此后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曾在当地医院诊,行腰椎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针灸等治疗后,症状稍有改善,2天前劳累后出现腰部酸胀疼痛加重,伴翻身、行走困难,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我院就诊。现在症:腰部酸胀疼痛,痛处固定,无下肢放射痛,久坐、下蹲后站起腰痛加重,床上翻身费力,纳,寐欠安,二便调。

查体:T36.3℃,P77次/分,R18次/分,BP135/85mmHg。腰椎向前活动度轻度受限,侧弯困难,L3/4棘突旁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侧4字征(—),双侧跟臀试验(—),双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腧穴压痛:腰夹脊。

辅助检查:腰椎核磁:腰段脊柱退行性变L3/4椎间盘向左后突出。

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辨证分析:患者男,67岁,腰部疼痛为主症,因劳累后致局部劳损,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结合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辨证为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体针: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命门、环跳、委中、阳陵泉、申脉。操作:腰阳关温针灸,委中、阳陵泉刺络放血,余穴平补平泻。疗程:针灸每日治疗1次,治疗7次为一疗程。

灸法:肾俞、关元俞、大肠俞腰阳关雷火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黄10g、牛膝10g,川芎10g、陈皮10g赤芍10g、枳壳10g、甘草6g,柴胡3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治疗7次后患者腰痛明显减轻,可稍俯仰,但仍不可侧弯,经针灸中药继续治疗5次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可活动自如,嘱其避风寒、调情志、慎劳累、不适随诊。

按语:命门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强肾壮阳。环跳穴为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可活血通络、散瘀止痛。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循经远取以通调足太阳经气,取“腰背委中求”之义。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通络止痛。申脉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腰痛如折,申脉主之,《刺腰痛》中记载:“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王冰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昆仑悉主之。不可举,申脉仆参悉主之。”艾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对于“不通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通作用,以通为主,通中有补,以达行气活血之效。再内服中药汤剂,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加减,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