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哮喘

2022-06-26 17:06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主因为宿痰伏肺,由外邪袭肺、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因素诱发。本病病位在肺,与肾、脾、心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针灸治疗本病疗效客观,可以通宣理肺、止咳平喘、通经活络、降痰宣肺,尤其对于气道变态反应起抑制作用,能激活患者防御系统功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减弱而达到平喘目的。

常教授认为:哮喘多与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有关,针灸治疗应按虚实论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基本治则为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缓时扶正治本,补肺健脾益肾。临床取穴以平喘之效穴定喘穴为主。实喘予以手太阴络穴列缺、手太阴合穴尺泽宣通肺气、肃肺化痰,并合气会膻中、背俞穴肺俞宽胸理气、补肺益气。虚喘予以肺经原穴太渊、肾经原穴太溪补充肺肾真原之气,合以肾俞补肾纳气、肺俞及膏肓补肺益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源,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而卫外。

【验案一】

患者:××,女,24岁,未婚。初诊:201958日。

主诉:哮喘10余年,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在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哮喘,偶有咳嗽咳痰,无发热、胸闷、呕吐、腹痛等不适。常于春夏复发,每次持续2~3周,气促胸闷难以平复,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用氨茶碱,麻黄碱,青霉素等可缓解症状。2天前,患者因劳累、受凉复发,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痰鸣如吼,呼吸急促,胸闷,时有咳嗽,面青唇紫,恶寒,口渴喜冷饮,头痛,纳欠,夜寐不安,二便调,口不苦,舌苔白滑,脉浮紧。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5℃,P:94次/分,R:20次/分,BP:117/8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尤以呼气时明显,心脏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神清,舌苔白滑,脉浮紧。

中医诊断:哮病(发作期寒哮)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辨证分析:患者24岁,有多年哮喘病史,又因外感风寒,寒痰伏肺,引动触发,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故有痰鸣如吼,呼吸急促,胸闷,咳嗽等表现。舌苔白滑,脉浮紧为风寒外束之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体针:列缺、肺俞、尺泽、膻中、定喘、风门、风池。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肺俞、膻中,艾灸20分钟。

方药:射干9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五味子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受凉。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气促明显缓解,但仍自觉胸闷,咳嗽。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哮喘取平喘效穴、肺的背俞穴及手太阴经腧穴为主。本例患者因劳累、受凉哮喘急性复发2天前来就诊。针刺以平喘之效穴定喘穴为主,配合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或循手太阴肺经其他腧穴,有效调节肺气宣降,利水司呼吸。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手太阴络穴列缺及手太阴合穴尺泽,可宣通肺气,驱邪外出,肃肺化痰而降逆平喘。膻中穴为气会之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为理气降逆的要穴,宽胸理气,舒展气机,有助于缓解患者胸闷气促症状,属近部取穴。肺俞为肺之背俞穴,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故肺俞穴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具有宣肺祛痰,补肺益气的作用。《备急千金药方》中云:“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俞五十壮。”因此,灸肺俞还可达到驱除内伏寒邪、补益人体正气的目的。风池风府相配,风池乃足少阳之穴,风府归督脉,手足阳之会。二穴均为阳经之会,擅治风邪诸疾,具有通络活血,健脑安神,散寒止痛,祛风化痰之功。再内服中药汤剂,以射干麻黄汤为主方加减,共奏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之功。

【验案二】

患者:×,男,48岁,已婚。初诊:201667日。

主诉:间断哮喘20余年,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于20年前因长期接触油漆异味,出现咳喘伴胸闷,当时未引起重视,之后病情反复发作,对异味及粉尘颗粒刺激敏感,每因感冒或季节变化便会诱发加重。期间于当地社区医院就诊并予以相应治疗后,患者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2周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咳喘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咳喘伴呼吸困难,痰多黄稠,胸部胀痛,烦热,面红唇紫,汗出口渴喜冷饮,纳欠,夜寐不安,尿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3℃,P:90/,R:19/,BP:124/8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呼吸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神清,舌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喘证(实喘-痰热郁肺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辨证分析:患者48岁,有多年哮喘病史,又因劳累引动伏痰,热痰上逆于肺,壅阻气道,肺气升降失司,故有咳喘伴呼吸困难,痰多黄稠,胸部胀痛,烦热等表现。舌苔黄腻,脉滑数是痰热遏肺之征。

治法:清肺泄热、降气化痰

体针:列缺、肺俞、尺泽、膻中、定喘、丰隆、阴陵泉。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定喘可用刺络拔罐,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肺俞、膻中,艾灸20分钟。

方药:桑白皮10g,姜半夏10g,紫苏子10g,燀苦杏仁6g,浙贝母10g,黄芩片6g,黄连片6g,栀子6g,生姜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按上法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哮喘取平喘效穴、肺的背俞穴及手太阴经腧穴为主。本例患者因劳累哮喘症状加重2周前来就诊。针刺以平喘之效穴定喘穴为主,配合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或循手太阴肺经其他腧穴,有效调节肺气宣降,利水司呼吸。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手太阴络穴列缺及手太阴合穴尺泽,可宣通肺气,泄热降逆,肃肺化痰而降逆平喘。膻中穴为气会之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为理气降逆的要穴,宽胸理气,舒展气机,有助于缓解患者胸闷气促症状,属近部取穴。《针灸资生经》云:“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痛,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愈。”肺俞为肺之背俞穴,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故肺俞穴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具有宣肺祛痰,补肺益气的作用。丰隆为足阳明络穴,有降逆化痰之功,《玉龙歌》中有云:“痰多宜向丰隆寻。”足见其为治痰之要穴。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合穴,是健脾利湿之要穴,主治一切湿证丰隆与阴陵泉相配,体现表里经配穴的原则。再内服中药汤剂,以桑白皮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清肺泄热,降气化痰之功。

【验案三】

患者:××,男,69岁,已婚。初诊:20189月17日。

主诉:哮喘12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患支气管哮喘12年余,逢劳累及受寒即发作,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休息,伴咳嗽、吐白痰。1周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咳喘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咳嗽喘促,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纳欠,夜寐不安,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微细。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3℃,P:70/,R:19/,BP:110/7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呼吸运动平顺,肋间隙等宽;双肺触诊语颤对称,略减弱;双肺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弱,双下肺可闻少许湿性啰音及干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脏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神清,舌淡苔白,脉微细。

中医诊断: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辨证分析:患者69岁,有多年哮喘病史,精气亏少,肺病及肾,肺肾俱虚。又因劳累触发,气失摄纳,故有咳嗽喘促,动则喘甚,呼多吸少等表现。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微细是肾失摄纳,化气行水失司之征。

治法:补肾纳气

体针:肺俞、肾俞、膏肓、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气海、关元。毫针常规针刺,以补法为主,定喘可用刺络拔罐,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肺俞、肾俞、膏肓、足三里,艾灸20分钟。

方药:干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人参6g,蛤蚧3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夜间仍有咳喘。按上法,加足底涌泉穴艾条悬灸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哮喘取平喘效穴的背俞穴及手太阴经腧穴为主。肺俞,肾俞为背俞穴,可补肾益气,补益肺气。膏肓配肺俞主治久咳,取膏肓施灸,可以起到阳固卫,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太渊属肺经原穴,八会之脉会,太溪肾经之原穴,两穴相伍可补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自能卫外。气海补元气,关元补肾培元,温阳固脱,再内服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为主方加减,共奏补肾纳气平喘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