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小儿遗尿

2022-06-26 17:05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指5岁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小儿,在睡眠中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并反复出现的一种病症。本证多因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膀胱约束无权;或因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下,下虚不能上承,膀胱约束无权,致使发为遗尿。针灸具有补益肾气、固摄下元之功,可改善肾脏的功能作用,使患儿对排尿有更好的控制能力,有效改善遗尿症状。

常教授认为:此病多为虚寒所致,常可采用温补之法,小儿脾常不足,肾虚火不暖土,在治疗上当温肾水以暖下元,培脾土以制寒水,法当脾肾双补,塞流澄源。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取穴以关元穴、中极穴、三阴交、膀胱俞为主,同时结合足三里穴、脾俞穴、肾俞穴等,实现固本培元的功效,最终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并做到标本兼治。《本草纲目·卷十五》中对艾叶的功效做了详细描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科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采用辛温之性味的艾条灸脾俞、肾俞等穴共起补脾温肾,固本培元,固涩止遗,振奋膀胱气化之效。

【验案一】

患者:××,女,6岁,学生,2020年4月28日。

主诉:遗尿5月余

现病史:患儿母亲代诉:患儿近5月来每晚睡中遗尿,每晚3-4次,睡眠沉,不易叫醒,且日间尿频,甚则不能自控,无血尿、尿痛、尿不尽等症。西医治疗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遗尿,每晚3-4次,睡眠沉,不易叫醒,尿量多而清长,面白肢冷,腰腿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6℃,P:78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会阴部感觉无减退,下肢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小儿遗尿(肾气不足)

西医诊断:遗尿

辨证分析:患儿6岁,小儿肾常不足,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故睡中经常遗尿,且尿量多而清长。肾虚真阳不足,命门火衰,故面白肢冷。腰为肾之府,骨为肾所主,肾虚故腰腿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体针:取中极、膀胱俞(双)、太溪(双)、百会、神庭(双),毫针常规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min,每1次,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关元、命门、肾俞(双),各穴温和15-20分钟。

方药:菟丝子10g,补骨脂8g,巴戟天8g,仙灵脾8g,女贞子10g,桑螵蛸10g,益智仁10g,生黄芪10g,升麻6g,生麻黄6g ,甘草4g。予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口服 ,7d 为1个疗程。同时嘱家长注意患儿饮食,少食生冷刺激食物,睡前2小时禁食,注意关心孩子,勿责骂,减轻孩子心理负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二诊:其母诉患儿治疗后,遗尿次数较前明显减轻,每晚1-2次,白日小便次数减少,饭量较前增多,但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按上法,加中脘、天枢艾条灸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

三诊:患者诉经上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遗尿厚》:“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也说:“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言明遗尿的主要病机为下元虚冷所致。中极膀胱俞俞募配穴,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温肾助阳。肾俞为膀胱经背俞穴,命门为督脉之穴,命门之火是人体阳气的起源,灸二穴可温补肾阳,固肾气。关元为任脉之经穴,小肠之募穴,能调补下焦之气,加强膀胱约束之功能,灸之除能治疗遗尿等病证外,亦具有防病保健和强壮的作用。采用辛温之性味的艾条温和灸关元、肾俞(双) 、命门,温热通过经络、腧穴传导,能温补肾阳,激发膀胱之气,使膀胱约束有力而遗尿自止。患儿睡眠沉,不易叫醒,配以针刺百会、神庭以调和阴阳。再内服中药,以菟丝子散加减,共奏温补肾阳,固涩小便之功。

【验案二】

患者:××,女,11岁,学生,2020年7月24日。

主诉:遗尿1年

现病史:患儿母亲代诉患儿1年来每晚遗尿1-2次醒后方觉四处求医,未见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遗尿,每晚1-2次,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8℃,P:80次/分,R:18次/分,BP:108/84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会阴部感觉无减退,下肢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尿培养未见明显异常。X线检查:无脊柱裂。尿流动力学检查:无下尿路梗阻。

中医诊断:小儿遗尿(肺脾气虚)

西医诊断:遗尿

辨证分析:患儿11岁,肺脾气虚,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约,故睡中遗尿。脾气虚,输化无权,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脾虚不能濡养精神、肢体,故神倦乏力;脾虚失运则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常自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脾气虚之象。

治法:补肺健脾、培元固涩

体针:取气海、中极、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膀胱俞,毫针常规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min,每1次,7次为1个疗程。

热敏灸法:取肺俞(双)、脾俞(双)、关元,艾灸20分钟。

方药:升麻8g葛根8g柴胡8g炙黄芪12g太子参10g白术8g枳壳8g

药8g山药10g益智仁10g桑螵蛸8g金樱子10g砂仁8g鸡内金8g五味子10g炙甘草8g,予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口服 ,7d 为1个疗程。

二诊:治疗5次后患者夜间第一次小便可以自行去厕所,第二次仍是遗尿后方醒。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夜间遗尿1次,守穴治疗10次后,患者夜间无遗尿,但是偶有晚餐前后进食高糖饮料后,夜间仍有遗尿。

三诊:继续治疗2个疗程,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患者痊愈。随后1个月每星期治疗2次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中医学对遗尿有着丰富的认识。早在《内经》已有关于遗尿的记载,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不仅认识到遗尿的病位在膀胱,病性多属虚,还指出补法为一般治疗原则。膀胱俞、肾俞皆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中,肾俞温肾固气,膀胱俞振奋膀胱之气,两穴共同作用,调节肾脏和膀胱的气化功能。气海乃生气之海,能益气固摄下元。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能健脾益胃。中极乃膀胱经之募穴,依据现代解剖学,膀胱位此穴下,中医也认为膀胱的经气聚集在这里,针刺此穴可固摄下元,振奋膀胱之气。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艾灸热敏点极易发动循经感传,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艾灸疗效与感传显著程度密切相关,感传愈显著, 艾灸疗效也愈好。患儿肺脾气虚,根据辨证辨敏为取穴原则,选取肺俞(双)、脾俞(双)、关元行热敏灸以补益脾肺、固涩下元,配合中药汤剂补中益气汤合缩泉加减,共奏补肺健脾、培元固涩之效。

【验案

患者:女,9岁,2021年8月13日初诊。

主诉:遗尿3年

现病史:家长代诉,患儿遗尿3年,2-3次/夜,不易叫醒,尿后不能自觉,日间小便次频。曾口服奥昔布宁、去氨加压素等药物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病情缠绵难愈。近1年遗尿次数增多,遂来诊。现症见:精神倦怠,头晕易眩,面色灰暗,注意力不集中,喜食热饮,发育正常,纳眠可,小便清长,大便调。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辅助检查:尿常规及尿培养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小儿遗尿(脾肾两虚)

西医诊断:遗尿

辩证分析:患儿9岁,遗尿3年,病程日久,肾气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正常运化输布依赖于肾阴、肾阳的滋润温煦,肾虚日久导致脾气亏虚。先天肾气虚,闭藏失司,后天脾气弱,脾阳不升,统摄无权,故见精神倦怠,头晕易眩,注意力不集中、喜食热饮,小便清长等症,舌淡苔白腻,脉沉细为脾肾两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摄

体针:取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膀胱俞、脾俞,毫针常规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min,每1次,7次为1个疗程。

灸法:隔药饼灸神阙,每周2次,9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操作如下:(1)材料准备面圈:用温开水将面粉制成圈状,上直径约7 cm,下直径约5 cm,厚约3 cm,面圈中间留有与肚脐直径相同的圆形小孔,大小1~1.5cm。药粉:将丁香、肉桂、五倍子、补骨脂、白术等打成细粉,取3g备用,另加麝香0.3g研匀。艾炷(三棱锥状,直径2cm,高2cm)。(2)取穴神阙穴。

方药:炙黄芪12g太子参8g茯苓10g白术10g麸炒枳壳8g槟榔8g益智仁 10g山药10g乌药8g蜜麻黄8g覆盆子8g金樱子8g砂仁8g鸡内金 6g桑螵蛸8g海螵蛸15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焦山楂8g共 7 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温服。嘱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白天过度玩耍,夜间疲劳沉睡;晚餐少食流质食物,睡前少喝水,夜间定时叫醒排尿。

二诊:治疗1个疗程后,患儿夜间遗尿1-2次/夜,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显著,嘱家长凌晨叫醒患儿排尿1次,未遗尿

三诊:随后1个月每星期治疗1次巩固疗效,可不叫醒患儿排尿,未再遗尿,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中医认为患儿因肾气不足导致下焦虚寒, 闭藏失司,不能约束水道而遗尿。《诸病源候论》言:“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腑既虚冷,阳气衰弱,不能约于水,故令遗尿也。”,而小儿脾常不足,肾虚火不暖土,脾虚运化失健,则见面色淡白,纳呆便溏等脾虚征象。故在治疗上当温肾水以暖下元,培脾土以制寒水。脐属任脉,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难经·六 十六难》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 本也。故名日原。”脐下是元气聚集之处,元气和达则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神阙穴,位于脐中,通过灸法刺激脐部可激发脐下深部的元气,使元气通过“脐关”作用于脾肾,达到温肾、健脾、止遗的作用。药饼中补骨脂补肾助阳;白术补中燥湿;肉桂辛热补阳;五倍子酸敛收摄;丁香芳香走窜;麝香开窍通络,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通过脐部作用于病位。中极、膀胱俞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肾俞,脾俞均为膀胱经背俞穴,灸之能补益脾肾。关元为任脉之经穴,小肠之募穴,能调补下焦之气,加强膀胱约束之功能。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足三里保健补益要穴,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以后天之不足。再配合中药汤剂补中益气丸合缩泉丸加减,诸法合用,温补先天,使之开阖有度;滋养后天,使之统摄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