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泄泻
2022-06-26 17:06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稀,或完谷不化,甚至便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和、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命门火衰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脾失健运、肠道传化失司、清浊不分。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若为急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导致的泄泻,应防止频繁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情况。
常教授认为:泄泻一般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一般多为感受外邪,发病急,病程短,慢性泄泻一般为脾虚、肾虚或肝郁导致,一般发病缓,病程长。泄泻病位在肠,故针灸治疗泄泻多选用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与募穴天枢,以调理肠腑止泻,是临床常用穴组。阴陵泉为脾经腧穴,主利湿,有渗湿止泻之效。寒证、虚证泄泻一般配合艾灸神阙,以温胃暖脾,益气止泻;热证泄泻一般配合泻合谷泄热止泻。“急则治其标,缓则致其本”,短时间内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状态,必要时应及时补液。
【验案一】
患者:李某,女,72岁,已婚。初诊:2020年4月29日。
主诉:反复腹泻腹痛3月余,再发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2月余前因饮食不慎后出现全腹部疼痛,剧烈难忍,半小时后出现腹泻7-8次,水样便,量少,夹有不消化食物,无恶心呕吐,泻后腹痛无明显缓解,遂至当地中心医院急诊治疗,完善腹部CT,结果提示:乙状结肠占位,性质待定,建议增强及肠镜。诊断考虑为“急性肠炎?肠道占位病变待删”,予以止痛、调节肠道菌群、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此后于家中常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反复出现腹痛,腹痛以下腹部为主,疼痛欲便,大便日行1-2次,时干时稀,均自行口服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及中药汤剂后症状可缓解,患者一直未行结肠镜等检查,2天前患者再次因饮食不慎出现腹泻腹痛,以下腹部疼痛为主,程度轻到中度,疼痛欲便,大便色黄量少质稀,每日7-8次,伴头晕乏力,无恶心呕吐、视物旋转,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求治于我院就诊。现症见:大便稀,日行7-8次,量少质粘。下腹部隐痛,程度轻到中度,疼痛欲便,无恶心呕吐,口干口苦,伴头晕乏力,时有心慌胸闷,无恶寒发热,纳可,寐一般,小便一般,近3月体重下降约5kg。舌淡苔白,脉细弱。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8年余,近期未规律服用药物降压。有“肠结核”病史,肌注“紫霉素”1月治疗,具体不详。有“心律不齐”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具体不详。否认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1℃,P:68次/分,R:18次/分,BP:132/85mmHg。贫血面容,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亢进,5-6次/分。肛门生殖器未査。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腹部CT见1.乙状结肠占位,性质待定,建议增强及肠镜;2.肝、左肾囊肿可能大;3.左附件区囊性病变;4.子宫肌瘤钙化可能性变。
鉴别诊断:本病当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后者可见有腹泻腹痛,黏液血便,体查下腹部有压痛,行结肠镜可见有倒灌性肠炎,病理活检常提示粘膜慢性炎,或隐窝脓肿,无明显隆起占位病变,而结肠癌可见明显占位病变,病理活检可提示恶性肿瘤,可资鉴别。
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泄泻)
西医诊断:腹泻查因(结肠癌?)
辨证分析:患者72岁,年老体虚,因饮食不慎而出现泄泻,病程迁延3个月不愈,正虚邪恋,大便稀、大便次数增多,腹痛,体重减轻,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出现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辨病为泄泻,辨证为脾虚泄泻。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体针: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气海、阴陵泉。毫针常规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天枢、关元、神阙、足三里、阴陵泉,艾灸20分钟。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20g,土炒白术 10g,茯苓 20 g,炒白扁豆 15 g,山药30g,桔梗10g,莲子10g,砂仁(后下)6g,薏苡仁30g,仙鹤草30g,黄芪20g,甘草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饮食清淡,调畅情志。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每日大便次数稍减,腹痛稍减,期间完善各项检查,继续当前治疗,稳定病情。
按语:本患者为脾虚型腹泻,脾气虚弱,饮食稍有不慎便出现腹泻,腹泻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与背俞穴大肠俞,调理肠腑以止泻。辩证分型为脾气虚,故选用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以健脾和胃止泻,配合阴陵泉渗湿止泻。艾灸局部天枢、关元、神阙等穴位,益气暖脾止泻,配合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和胃、渗湿止泻。针药并用,配合中药内服,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验案二】
患者:邓某某,男,70岁,已婚。初诊:2020年5月9日。
主诉:反复腹痛腹泻1月,复发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月前进食后出现剑突下胀满不适,伴腹痛腹泻,呕吐,偶有反酸烧心,遂至我院急诊就诊,予以依托比利止痛、头孢米诺抗感染、法莫替丁护胃及对症支持治疗,并要求患者住院治疗,患者拒绝,稍好转后出院。患者昨日14时受凉后再次开始出现腹痛腹泻,解黄色稀水便5次,完谷不化,无粘液血便,无恶心呕吐,患者初未予重视,未行相关诊治,后上症逐渐加重,今日腹泻10余次,伴头晕乏力,遂前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腹泻10余次,为少量黄色稀水便,全腹部隐痛,伴头晕乏力,精神欠佳,周身酸楚,畏寒发热,咳嗽,咳少量白痰,咽干痒,活动后胸闷气促,无牵扯放射痛,纳差,口干欲饮,口苦,寐差,小便可,近段两月体重无明显变化。舌淡苔腻,脉濡。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
疾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8℃,P:70次/分,R:20次/分,BP:121/78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活跃,6次/分。肛门生殖器未査。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粪便常规+0B试验(2020.05.09,我院门诊):黄色稀便,隐血:阳性(+/++)。血常规+CRP(2020.05.08):白细胞 9.87x109/L嗜中性粒细胞 836x109/L淋巴细胞总数0.95x109/L。
中医诊断:泄泻(寒湿内盛)
西医诊断:腹泻查因(急性肠炎?)
辨证分析:患者70岁,年老体虚,因受凉后出现腹泻,邪气侵犯肠胃,脾失健运,传导失司,大便如水样,脾虚湿盛,脾失健运,肠道传导失司,出现泄泻,患者畏寒发热,咳嗽,全身酸痛,为风寒束表,营卫之气郁闭,不能濡养肌肉而出现周身疼痛,肺气不疏,而发咳嗽。结合患者舌脉,辨证属寒湿困脾型泄泻。
治法:温化寒湿,解表散寒
体针:中脘、天枢、大肠俞、足三里、阴陵泉、风池、合谷。毫针常规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风池、合谷、神阙、大椎,艾灸20分钟。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12g,白芷12g,紫苏12g,茯苓15g,半夏曲6g,白术15g,陈皮6g,厚皮6g,桔梗6g,藿香9g,桂枝9g,荆芥12g,防风12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12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后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饮食清淡、调畅情志。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大便正常,无畏寒发热、咳嗽等症状。嘱其避风寒、畅情志、注意饮食。
按语:泄泻病位在肠,属于内腑疾病,故采用俞募配穴法,选取大肠募穴天枢配背俞穴大肠俞,调理肠腑,本患者为感受寒邪而导致的腹泻,且兼有表证,故应健脾止泻兼疏散风寒,则选取中脘、足三里健脾和胃止泻,阴陵泉渗湿止泻,风池、合谷解表散寒。艾灸中脘、天枢、神阙温暖脾胃以止泻,艾灸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和胃,渗湿止泻,艾灸风池、合谷、大椎,解表散寒。在予以藿香正气散加减,增强临床疗效。
【验案三】
患者:王某,男,46岁,已婚。初诊:2020年8月9日。
主诉:腹泻1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今天中午因饮食不当,突发腹泻3次,伴腹痛,肛门灼热,口渴欲饮,小便黄赤。现症见:腹泻腹痛,泻下急迫,大便稀溏臭秽,肛门灼热,伴口渴,身热,无头痛头晕等不适,小便短黄,纳食可,寐安,舌红苔黄,脉稍沉。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疫苗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7℃,P:74次/分,R:20次/分,BP:123/8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脾脏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活跃,6次/分。肛门生殖器未査。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泄泻(肠道湿热)
西医诊断:腹泻
辨证分析:患者46岁,饮食不慎伤及肠胃,导致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突发腹泻腹痛,发病急,属于实证腹泻。患者泻下急迫,大便稀溏臭秽,肛门灼热,小便黄,伴口渴身热,舌红苔黄,辨证为肠道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
体针: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合谷、曲池。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灸法:暂不予以艾灸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黄连15g,黄芩15g,葛根15g,白芍10g,木香10g,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饮食清淡。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基本缓解,无腹痛腹泻。嘱其饮食清淡,调畅情志。
按语:泄泻病位在肠,故针刺治疗泄泻时,选取大肠募穴天枢、背俞穴大肠俞和下合穴上巨虚为主穴,三穴均为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用穴位,多用于腹痛腹泻、呕吐、便秘、痢疾等疾病。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渗湿,调补肝肾的作用,且阴陵泉五行属水,所以与水湿相关的内脏疾患,多用之有效,可健脾渗湿,腹满水肿、小便不利,腹泻,遗精,遗尿等均可选择此穴位。“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本患者为湿热下迫大肠发为泄泻,属实证、热证,则针刺时一般用泻法,并配合针刺合谷、曲池清热,一般不适用艾灸,恐助其湿热。予以中药内服,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清热利湿止泻,增强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