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头痛
2022-06-26 17:03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头痛
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又称“头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多种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主要与感受外邪、精神郁怒、饮食不节、内伤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与手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经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风寒暑湿等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阻遏气机;或内伤诸疾,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阻窍;或外伤久病,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脑脉失养。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最早可见于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经脉》:在相应的经脉上施以砭针,便可消除“心痛、腹痛、齿痛、腰痛、头痛、背痛、节尽痛”。针灸不仅可以行气活血止痛,还能通过调整机体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缓解头痛,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常教授认为:头痛多与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有关,针灸治疗应以调畅气血为主,基本治则为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临床取穴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远端取穴,根据头痛部位选取相应经穴行针刺和艾灸。中国古代医学中关于疼痛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素问·举痛论》中所述明确。《素问·举痛论篇》曰:“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在《内经》疼痛理论的基础上,金元时期李东垣首次提出“痛则不通”的病机理论学说,并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络,则疼痛去矣”的以通止痛的原则。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久痛入络”的病机理论,均说明“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里还有另一种描述:“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医宗金鉴》里也提到:“伤损之证,血虚作痛”,说明“不荣则痛”。综上可知,“不通”或“不荣”均可导致疼痛。常教授在临床上善于使用艾灸来治疗痛症,艾灸具有温通和温补的作用,温通以通为主、通中有补,可温通经脉、宣通气血,治疗“不通”导致的头痛,施灸时应量大火足、时间短;而温补以补为主、补中有通,可温补脏腑、阴阳平衡,治疗“不荣”所致头痛,施灸时应量小火微、时间长。通补互用可使寒者散、虚者补、痰者化、瘀者通,从而治疗各种虚实头痛。
【验案一】
患者:郭××,女,30岁,未婚。初诊:2017年7月19日。
主诉:右侧头痛5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时作时休。曾至外院就诊,行颅脑核磁,未见明显异常,未行特殊治疗。1月前劳累后疼痛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现症见:右侧额颞部疼痛,连及右侧眼部和耳后,伴恶心欲吐,受到声、光刺激可加重,纳差,寐不安,便溏,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查体:T:36.5℃,P:73次/分,R:18次/分,BP:123/8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头颅大小中等,形态正常,无包块,右侧颞部压痛明显。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头风(少阳头痛)
西医诊断:慢性偏头痛
辨证分析:患者30岁,中年女性,脾胃虚寒,中焦不能运化水谷,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浊阴上蒙,肝木乘土,循少阳经脉夹痰上逆,发为头风,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中阻之象。
治法: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针刺:太阳(右)、丝竹空透率谷(右)、风池(右)、外关(右)、侠溪(右)、悬钟(右)。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风池(右)(大艾条,量大火足时间短,灸有痛感为度)、丝竹空(右)、悬钟(右)(小艾条,量小火微时间长,灸有热感无痛感),艾灸20分钟。
方药: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生姜6克,大枣3枚,炙甘草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避风寒、畅情志。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头痛有所缓解,恶心呕吐消失。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头痛取手足三阳经、肝经、督脉为主,疼痛在侧头部者,为少阳头痛。风池在项部,具有疏风通络、祛风止痛的功效,丝竹空为足少阳经气所发之处,也是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沿皮透至率谷,更加强了疏通手足少阳经脉的作用,外关与侠溪分别属于手足少阳经,一上一下,同气相求,二者合用疏导少阳经气血。悬钟为足三阳之大络,三阳经皆行头部,胆经行头侧,“上抵头角,下耳后”,可祛风止痛。艾灸取风池、丝竹空、悬钟,风池采用“温通止痛法”,温通经脉、宣通气血,悬钟采用“温补止痛法”,使气血流畅,配合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共奏化痰祛湿,通络止痛之功。
【验案二】
患者:李××,女,17岁,未婚。初诊:2016年5月19日。
主诉:反复头痛3月,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3月前因学习压力过大出现头痛,未予重视,未行诊疗。5天前熬夜后疼痛加重,现症见:前额持续性隐痛,伴头晕,每于精神紧张时加重,每次持续数小时,休息后可缓解,面色晄白,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寐不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体健。
查体:T:36.1℃,P:65次/分,R:20次/分,BP:119/74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头颅大小中等,形态正常,无包块,无压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球活动灵活。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头风(血虚头痛)
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
辨证分析:患者17岁,青年女性,学习压力过大,思虑过度伤脾,脾失健运,气血亏虚,阴血亏损,不能上荣头面,脑窍失养,气虚则神疲乏力,血虚则面色晄白,发为头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针刺:头维(双)、印堂、阳白(双)、合谷(双)、内庭(双)、血海(双)、脾俞(双)。毫针常规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三阴交(双)、气海、关元,均使用小艾条(量小火微时间长,灸有热感无痛感),艾灸20分钟。
方药:当归12克,熟地黄15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菊花12克,蔓荆子 12克,党参15克,何首乌18克,甘草6克。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避风寒、畅情志。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头痛有所缓解,仍有头晕。按上法,加足三里悬灸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疼痛在前额部者,为阳明头痛。头维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其作用就是维系头部的平和,是调节头痛气血,缓解头痛的常用穴位。印堂、阳白均为前额部腧穴,印堂具有镇静安神、醒脑通窍、疏风止痛之效,阳白属足少阳胆经,为少阳经、阳维脉之会,针刺可疏通少阳、阳维之精气,与印堂共用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合谷与内庭分别属于手足阳明经穴位,可疏导阳明经气血,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位,是人体脾血的归聚之处,针刺血海可补血养血。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是脾气输注背部之处,具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要穴及脾脏保养要穴。艾灸取三阴交、气海、关元,此三穴均为保健要穴,使用温补法,以温达补,以补促通,达到补气养血的作用,配合中药汤剂加味四物汤加减内服,共奏补气养血,通络止痛之功。
【验案三】
患者:王××,男,40岁,已婚。初诊:2017年9月23日。
主诉:头痛3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3天前吹风受凉后出现头痛,自行至社区诊所按摩后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头痛时作,后项部、背部疼痛,恶风畏寒,遇风加剧,流清涕,无头晕,无发热,纳寐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既往有“胆结石”病史5年,“高尿酸血症”病史2年。
查体:T:36.8℃,P:78次/分,R:20次/分,BP:136/8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后枕部头皮有散在压痛点。后项部、背部肌肉僵硬,压痛明显。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球活动灵活。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头风(风寒头痛)
西医诊断:感冒
辨证分析:患者40岁,中年男性,不慎感受风寒,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针刺:天柱(双)、后顶(双)、风池(双)、后溪(双)、申脉(双)、列缺(双)。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灸法:取百会(小艾条,量小火微时间长,灸有热感无痛感)、风府(双)(大艾条,量大火足时间短,灸有痛感为度),艾灸20分钟。
方药: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甘草6g,细辛3g,防风4.5g,薄荷叶24g,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温服,共5剂。嘱其避风寒,注意保暖,多饮热水。
二诊:经2次治疗后,恶风畏寒好转,头痛明显缓解,后项部、背部疼痛减轻。按上法,加风池悬灸20分钟,神阙隔姜灸20分钟,继治以巩固疗效。
三诊:经治5次后,患者头痛消失,后项部、背部疼痛轻微,无恶风畏寒,流清涕等症状。
按语:疼痛在后项部者,为太阳头痛。天柱位于后项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其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针刺天柱可行气止痛。后顶穴在后头部,具有降浊升清、通络止痛的作用。风池归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所会,阳跷脉之所入。具有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官窍之功效,是治疗风证之要穴,头部疾病之常用穴。后溪、申脉分属手足太阳经,疏导太阳经气血,气血通畅,头痛则止。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穴,又是肺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有宣肺祛风、疏通经络之作用,宣肺通表则头项强痛自除,且“头项寻列缺”,列缺为人体四总穴之一,可以有效治疗头部疾病。艾灸百会、风府、风池可温通经脉,以温促通,温而散之,寒者灸之,使其气之温复也,神阙隔姜灸可散寒解表,培元气、固根本。配合中药汤剂川芎茶调散加减内服,共奏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