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近视

2022-06-26 16:45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近视

近年来,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青少年患者,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诸多不良影响。近视是指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历代医家均认为,近视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久视劳耗阳气不足、肝肾亏虚等。针灸治疗近视渊源已久,《针灸甲乙经》中:“远视不明,承光主之”,是针刺治疗近视的最早记载。中医学认为针刺相应穴位可以调节眼睛局部的气血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眼睛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假性近视、延缓真性近视目的。

常小荣教授认为:针灸治疗近视的原则是“尽早介入,综合治疗”,“尽早介入”是及时发现儿童青少年视力下降,在近视发生初期,大部分屈光损伤有修复可能的状态下介入针灸疗法,防止屈光系统发生再损伤;“综合治疗”是综合运用针灸、艾灸、梅花针、耳穴压豆等疗法,配合患者的视远强化和眼肌锻炼等措施综合改善眼睛疲劳,缓解屈光调节滞后。在选穴方面:常小荣教授总结近视多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久视劳耗关系最大,基本治则为补益气血、通经活络、补益肝肾,选穴主要以患眼局部穴位为主,配合背俞穴、肢体远端补益穴;在治疗方法方面:常小荣教授尤其重视灸法的使用,常选用核桃灸刺激眼周睛明、四白、丝竹空、攒竹、瞳子髎等穴,温和灸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肾俞等穴。通过艾灸温通温补作用,以达行气活血、补血活血之效。

【验案

患者:×,男,8岁。初诊:2010720日。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5月余。

现病史:患儿因长期观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于5月余前发现双眼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于当地医院验光,双眼视力下降,左眼4.5,右眼4.4,左眼散光250度,右眼散光200度,患者家长当时未予重视,未行特殊处理,视远物模糊的症状逐渐加重,今至常小荣教授门诊就诊,现症见:患儿双眼视力下降,视远物模糊,面色偏黄、毛发粗稿、口唇爪甲色淡,纳寐差,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查体:T36.3℃,P64次/分,R18次/分,BP105/75mmHg。发育正常,营养偏差,自动体位,双侧眼球运动无异常,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查眼底可见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

中医诊断:近视(气血不足证)

西医诊断:近视

辨证分析:患者先天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加之近段时间长时间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久视耗血,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故出现能近怯远;结合患者面色偏黄、毛发粗稿、口唇爪甲色淡,纳寐差,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辨为气血不足之候。

治法:补益气血

体针:睛明、攒竹、四白、瞳子髎、丝竹空、风池、光明,上述穴位均为双侧。毫针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灸法:取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诸穴,置艾灸盒灸20分钟。

按语常小荣教授认为:局部配合远取是治疗近视的取穴原则之一,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阴/阳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五脉交会穴,五脏精气通过本穴上注于目,使目中之睛能视万物,擅治目疾;攒竹穴同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明目利窍、祛风泄热等功效;四白穴属足阳明胃经,主治目赤痛痒,僻泪不明,眼睑眮动;瞳子髎穴、丝竹空穴均位于眼周,可疏通局部经络,益气明目;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光明为足少阳经络穴,与肝相通,两者相配可疏调眼络,养肝明目,配合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诸穴行灸法、可调节脏腑经气,补益肝肾,以上多种方法结合共奏通经活络明目之功,以治疗近视。

【验案

患者:某,女,47岁,已婚,公务员。初诊:2020818日。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10年余。

现病史:患者10年余前因长期看书出现双眼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于当地医院验光,双眼视力下降,诊断为“近视”,近年近视度数逐年加深,1周前在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查双眼戴镜度数已达-25.00D,遂前来常小荣教授门诊就诊。现症见:双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查体:T36.1℃,P74次/分,R18次/分,BP115/85mmHg。双侧眼球运动无异常,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查:双眼视力-25.00D→0.8-07,双眼晶状体后皮质混浊,玻璃体轻度液化混浊,视盘色淡界清,眼底呈豹纹状改变,血管管径较细。

中医诊断:近视(肝肾亏虚证)

西医诊断:近视

辨证分析:患者先天肝肾不足,现年近五旬,加之后天长时间伏案工作,肝肾阴亏,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结合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均为肝肾亏虚之候。

治法:补益肝肾

体针: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风池、光明、上述穴位均为双侧。毫针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灸法:取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诸穴,置艾灸盒灸20分钟。

按语患者就诊时病程已达10年,双眼玻璃体液化混浊,眼底呈豹纹状改变,证属肝肾两虚证,精血不能养于目,治宜补益肝肾、兼以健牌益气养血。选取局部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风池疏调眼络,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阴/阳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五脉交会穴,五脏精气通过本穴上注于目,使目中之睛能视万物,擅治目疾;承泣属足阳明胃经,可将精微物质上述目窍,“目得血能视”;四白穴属足阳明胃经,主治目赤痛痒,僻泪不明,眼睑眮动;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揉此穴可清肝明目;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与肝相通,两穴相配,可疏调眼络,养肝明目。配合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诸穴行灸法、可调节脏腑经气,补益肝肾,以上多种方法结合共奏补益肝肾、通经明目之功,以治疗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