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妊娠恶阻
2022-06-26 17:00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本病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以恶心呕吐、头重眩晕、厌食为特点。妊娠恶阻的发生常与素体脾胃虚弱、抑郁恚怒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冲脉及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明显,可以通调腑气,健脾和胃,平冲降逆而止呕,在妊娠早期,针治取穴不宜多,进针不宜深,手法不宜重,以免影响胎气。
常教授认为:恶阻一病的发生,主要因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针灸治疗应平冲降逆、健脾和胃。临床取穴以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即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本病古代文献在针灸中的记载较少,但有相当多以呕吐为记载的针灸治疗论述,如《行针指要歌》言:“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玉龙歌》载曰:“脾家之痰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金针必须夺中脘。”《针灸甲乙经》载:“凡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吐,即取公孙与井俞。”所有这些记载均为历代治疗恶心、呕吐的临床运用,在本病中可以参考这些临床经验,再根据孕妇特点确定用穴。而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在足三里、中脘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
【验案一】
患者:张××,女,30岁,已婚。初诊:2020年5月15日。
主诉:停经45天,恶心呕吐1周。
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律,5/28-30天,量偏少,色红,夹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2020-3-31,量色质同前,5天净。半月前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遂就诊于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行早孕检查,B超提示:宫内早孕。5天前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食入即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夹杂酸苦水,伴口苦、乏力,胃部有烧灼感,无阴道不规则流血,无腰酸腹痛,今于我院就诊,查尿常规:酮体+,门诊以“妊娠剧吐”收入院。现症见:现感恶心,食入即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夹杂酸苦水,伴口苦咽干、乏力,头晕目眩,胸胁满闷,胃部有烧灼感,无阴道不规则流血,无腰酸腹痛,小便略少,色黄,大便二日未行,寐一般,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
既往体健,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肝炎及结核等传染病史,2015年行剖宫产术,药流流产1次,自然流产1次(孕2月),无其它手术及外伤史,无输血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月经史:月经规则,经:15岁初潮,5/28-30天,量正常,无痛经史。
婚育史:已婚,22岁结婚。已育1子。
查体:T:36.4℃,P:76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营养中等,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乳房发育正常,双侧乳房未扪及包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耻骨联合上方见一长约10cm横行陈旧性手术疤痕,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5次/分。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妊娠恶阻(肝热证)
西医诊断:妊娠剧吐
辨证分析:患者30岁,肝胆相表里,孕后冲气夹肝火上逆犯胃,胆热随之溢泄,故呕吐酸水或苦水,肝郁气滞,气机不利,故胸胁满闷;肝火上逆,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盛伤津,故便秘溲黄。舌红,苔黄燥,脉弦数,为肝热内盛之征,脉滑,为有妊之象。
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体针: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期门、太冲。毫针常规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轻柔,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中病即止,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期门,灸20分钟。
方药:陈皮15g,半夏15g,茯苓15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黄芩10g,黄连10g,麦冬15g,芦根10g,生姜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综合治疗后,胸中豁然,起坐行动已不晕吐,略能进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即啖饮如常矣。
按语:妊娠呕吐,即恶阻,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是指受孕后2-3 个月之内,反复出现以恶心、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妇人受孕后,血下聚养胎,肝血愈虚,肝火愈旺,火性炎上,逆而犯胃所致。针灸治疗妊娠恶阻取脾经和胃经腧穴为主。本例患者因停经45d,恶心呕吐1周就诊,根据临床症状,舌脉像,本病当属“肝热”之证,当治以清肝和胃。针刺以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中脘是胃的募穴、腑会穴,通调腑气,和胃降逆;内关属心包经的络穴,沟通三焦,宣上导下,为降逆止呕的要穴;公孙为脾经的络穴。联络于胃,通于冲脉,与内关合用为八脉交会配穴法,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平冲降逆;足三里乃胃的下合穴,与中院合用,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期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经的原穴,二者合用,共奏清肝和胃之效。艾灸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期门,一则引热外行,《医学人门·针灸》说:“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二则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在中脘、足三里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再内服中药汤剂,以加味温胆汤为主方加减,方中黄芩、黄连、竹茹清肝热,除烦止呕;枳实、陈皮宽胸和胃,调气降逆;半夏、茯苓、生姜除湿化痰,降逆止呕;麦冬、芦根养阴清热,除烦止呕;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中药,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共奏其效。
【验案二】
患者:王××,女,29岁,已婚。初诊:2020年5月18日。
主诉:停经7周,恶心、呕吐5天。
现病史:患者末次月经2020-03-30,停经30余天时,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当地医院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加用孕宝口服液治疗,药物未见,具体不详,2020年5月18日仍恶心呕吐频作,伴乏力,今于我院就诊,妇科超声示:早孕。尿分析示:酮体2+,无尿蛋白等其他异常。门诊以“妊娠剧吐”收入院。现症见:恶心呕吐,甚则食入即吐,无口干口苦,无心烦,呕吐昼重夜轻,脘腹胀闷,面色萎黄,怠惰思睡,语声、气息低,少气懒言,纳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弱。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月经史:月经规则,经:15岁初潮,5/28-30天,量正常,无痛经史。
婚育史:已婚,26岁结婚。未育。
查体:T:36.3℃,P:65次/分,R:18次/分,BP:114/76mmHg。营养中等,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乳房发育正常,双侧乳房未扪及包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正常,心率6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5次/分。
中医诊断:妊娠恶阻(脾胃虚弱证)
西医诊断:妊娠剧吐
辨证分析:患者29岁,年轻,孕后血聚于下以养胎元,冲气偏盛,胃气素虚,失于和降,冲气夹胃气上逆,则呕吐,或食入即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脘腹胀闷,不思饮食;中阳不振,清阳不升,则体倦,怠惰思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弱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健胃和中,降逆止呕。
体针: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白。毫针常规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轻柔,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中病即止,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脾俞,温和灸20分钟。
方药: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半夏9g,陈皮10g,木香9g,砂仁9g,生姜6g,大枣6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综合治疗后,胸中豁然,起坐行动已不晕吐,略能进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即啖饮如常矣。
按语:患者孕后恶心、呕吐,病属妊娠恶阻,证属脾胃虚弱,患者素体脾虚,孕后气血下聚养胎,胃失和降发为本病,脾气虚弱,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脾虚故乏力懒言,舌脉亦为脾虚之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认为“妊娠呕吐恶食,体倦嗜卧,此胃气虚而恶阻也”。明代《景岳全书》又指出“凡恶阻多由胃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胎妊,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为呕逆等证”。针灸治疗妊娠恶阻取脾经和胃经腧穴为主。针刺以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中脘是胃的募穴、腑会穴,通调腑气,和胃降逆;内关属心包经的络穴,沟通三焦,宣上导下,为降逆止呕的要穴;公孙为脾经的络穴。联络于胃,通于冲脉,与内关合用为八脉交会配穴法,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平冲降逆;足三里乃胃的下合穴,与中脘合用,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太白为脾经的原穴,人体健脾要穴,可健脾化湿。艾灸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脾俞,健脾益胃,培补后天,以温促温,达到温运脾阳之效。再内服中药汤剂,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香砂六君子汤主治气虚肿胀,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生姜、半夏降逆止呕;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和中。全方补脾胃,降逆气,止呕吐。
【验案三】
患者:李××,女,27岁,已婚。初诊:2021年5月15日。
主诉:停经45天,恶心呕吐7天。
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律,5/28-30天,量少,色红,无痛经,末次月经2021-3-31,量色质同前。10天前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遂就诊于长沙市中医院行早孕检查,妇科B超提示:宫内妊娠。5天前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食入即吐,多呕吐痰涎,伴乏力,无阴道不规则流血,无腰酸腹痛,今于我院就诊,门诊以“妊娠剧吐”收入院。现症见:食入即吐,呕吐痰涎,饮入舒,多饮则呕,头晕目眩,胸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无阴道不规则流血,无腰酸腹痛,纳差,寐一般,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月经史:月经规则,经:15岁初潮,5/28-30天,量正常,无痛经史。
婚育史:已婚,24岁结婚。未育。
查体:T:36.3℃,P:75次/分,R:20次/分,BP:113/75mmHg。营养中等,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乳房发育正常,双侧乳房未扪及包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5次/分。
中医诊断:妊娠恶阻(痰滞证)
西医诊断:妊娠剧吐
辨证分析:患者27岁,年轻,痰湿之体,孕后血壅气盛,冲气上逆,夹痰饮上泛,故呕吐痰涎;膈间有痰饮,中阳不运,故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痰饮中阻,清阳不升,故有头晕目眩。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
治法: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体针: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丰隆。毫针常规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轻柔,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中病即止,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丰隆,温和灸20分钟。
方药:陈皮15g,半夏15g,茯苓15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黄芩10g,黄连10g,麦冬15g,芦根10g,生姜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综合治疗后,胸中豁然,起坐行动已不晕吐,略能进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即啖饮如常矣。
按语:本案辨病为妊娠恶阻,辨证属痰滞证。痰饮之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而致呕吐。痰饮之邪内停阻滞津液输布,津液不得上达而致口渴欲饮,故“饮入舒”,因饮邪停滞,多饮则饮邪加剧,故“多饮则呕”。针灸治疗妊娠恶阻取脾经和胃经腧穴为主。针刺以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中院是胃的募穴、腑会穴,通调腑气,和胃降逆;内关属心包经的络穴,沟通三焦,宣上导下,为降逆止呕的要穴;公孙为脾经的络穴。联络于胃,通于冲脉,与内关合用为八脉交会配穴法,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平冲降逆;足三里乃胃的下合穴,与中院合用,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丰隆穴乃胃经的络穴,为治痰证的要穴,刺激丰隆穴能够改善脾脏的功能,调理人体津液的输布,使水有所化,痰无所聚,从而达到化痰祛湿的作用。艾灸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丰隆,灸法因其性温热,以温通经脉,和胃气,化痰湿。内服中药汤剂,以青竹茹汤为主方加减,青竹茹汤主治妊娠恶阻,呕吐不食。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竹茹除烦止呕;茯苓、生姜健脾温胃,渗湿止呕。全方共奏除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