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痴呆
2022-06-26 16:44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痴呆
痴呆又称呆病,是一种以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常见症状有无法找到放错地方的东西;无法完成烹饪、清洁等日常任务;专注力和关注力下降;混乱或迷失方向;交流障碍;判断力和推理力下降;人格和情绪变化;失去动力,冷漠、退缩等。中医古籍对本病的专论甚少,其相关症状的描述常混杂见于健忘、善忘、多忘等论述。痴呆首见于唐代的《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呆痴”、“愚痴”、“痴病”、“神呆”、“呆证”、“呆病”等。病位以心、脑为主,兼有肝、脾、肾。其病因多认为有先天亏虚、年高体弱、久病劳损、七情内伤、跌打外伤、毒邪炽盛等,病机多可概括为正气不足兼有痰瘀阻滞导致髓海不足、神机失养。病性多属本虚标实。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佳,可以起到填精益髓,醒脑调神之效。
常教授认为:脑为髓海、元神之府,髓海不足则神机失养,而肾藏精,精生髓;心主血脉,藏神,主神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充养脑髓。故本病针灸治疗应关注心、脾、肾,基本治则为填精益髓,醒脑调神,临床取穴以任脉、督脉、手足少阴经经穴为主,常选用穴位为:百会、四神聪、神门、鸠尾、命门、太溪、悬钟、肾俞、足三里、通里。艾灸治疗痴呆病源于经典、基于临床,《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温补阳气在机体防病治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扁鹊心书·神疑病》指出:“凡人至中年,天数自然虚衰……当灸关元三百壮”,金代李千乘《黄庭中景经》谓命门为“精气出入,神之所居”,艾灸以上穴位,温补阳气的同时由于阴阳互根互用,阳生阴长,实现“阳中求阴”,最终达到填精益髓,醒脑调神的治疗目的。
【验案一】
患者:瞿×,男,77岁,已婚。初诊:2004年11月5日。
主诉:记忆力减退1年余,加重半月。
现病史:家属述发现患者1年余前突发脑梗塞后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病情逐渐加重,曾于当地医院门诊诊疗,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后疗效不明显。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上症突然加重,出现不认识家人、外出迷路等表现,遂前来就诊。现症见:神情恍惚,反应迟钝,健忘,不识家人,言语欠流利,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纳可,夜寐安,小便频,大便正常。
查体:T:36.4℃,P:94次/分,R:22次/分,BP:85/5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记忆力减退,心肺(-),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稍高,腱反射活跃,右侧巴宾斯基征(+)。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细。
辅助检查:颅脑MRI示(长沙市第八医院 2020年11月3日):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
中医诊断:痴呆(髓海不足,痰浊蒙窍)
西医诊断:血管性痴呆
辨证分析:患者77岁,年老体虚,脏腑功能虚弱,气化不力,湿聚成痰,痰浊上蒙神窍,脑络不通,加之肾精亏虚,不能濡养脑窍,髓海失养,发为本病。
治法:填精益髓,化痰醒脑。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府、肾俞、太溪、命门、悬钟、足三里、丰隆。毫针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灸法:取百会、四神聪、关元、足三里,艾盒艾灸30分钟,每日1次。
二诊:经治疗10次后,患者易健忘、不识家人症状有所缓解。按上法,加命门、肾俞穴艾盒艾灸30分钟,每日1次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续治1周后,诸症减轻。
按语:本案患者年高体弱,加之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病位在脑,涉及脾、肾、心等脏,病性属虚实夹杂。故治疗上既要改善肾虚精亏、髓海不足之本虚,还需兼顾健脾化痰之标实。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风府接近大脑,通过督脉内入脑,乃局部取穴,以醒脑宁神;肾主骨生髓,补肾即为生髓,肾俞、太溪、命门可补肾养髓,悬钟为髓之会,补之可补养脑髓,髓海得充可健脑益智;足三里补益后天,化生气血以助生髓之源;丰隆健脾胃,化痰令清阳得升,诸穴合用,共奏益补髓、健脑醒神之效。加用灸法可达温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