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鼻渊

2022-06-26 16:41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鼻渊

鼻渊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鼻塞、频繁流浊涕、头痛、额面部胀痛、嗅觉减退、鼻涕倒流,以及由于频繁倒吸脓涕而出现的咽部异物感、干痛、痰多等不适症状。该病急性发病时症状明显,慢性迁延时症状反复缠绵,因此使得患者十分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鼻渊的病因不外虚实两端,其发病多由于正气虚损,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蕴结,化生痰浊瘀滞;若脾肺虚损则清阳无升难濡头面官窍,同时湿热浊阴不降而蕴于头面官窍,则鼻窍失养又受邪堵塞,终致鼻窦炎;外感风寒湿热邪中,又尤以热邪为重。

常小荣教授认为,鼻渊的病因病机复杂,针灸治疗的关键是辨清证型及分经。临床常见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肺气虚寒、脾气虚弱五个证型,肺经风热选取合谷、外关、尺泽;胆腑郁热选取太冲、阳陵泉、蠡沟;脾胃湿热选取内庭、阴陵泉、丰隆;肺气虚寒选取肺俞、太渊、足三里;脾气虚弱选丰隆、脾俞、足三里。常小荣教授察临床鼻渊患者,鼻源性头疼为鼻渊患者最为苦恼症状,前额痛配阳白、内庭;巅顶痛配百会、太冲;后枕痛加风门、足通谷;颞侧痛加太阳、侠溪。

【验案

患者:某,男,13岁,未婚。2019630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脓涕半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因感冒受凉后出现鼻塞、流脓涕,伴喷嚏、睡觉时喜张口呼吸,间或流鼻血,2-3分钟可自行停止,当时未予重视,期间症状反复,1周前患者感受风寒后鼻塞、流脓涕症状加重,遂前来常小荣教授门诊就诊。现症见:面色偏白,鼻塞,遇寒加重,喷噻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查体:T:36.4℃,P:62次/分,R:19次/分,BP:140/98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未见明显异常,心肺无异常,专科查体:鼻粘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中鼻道可见有粘性分泌物。

中医诊断:鼻渊(肺气虚寒)

西医诊断:慢性鼻窦炎

辨证分析:患者肺虚弱,无力托邪,邪滞鼻窍,则鼻塞、涕多、鼻甲肿大、嗅觉减退;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遇寒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结合患者乏力、语声低微、头昏及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等舌脉象,辨证为肺气虚寒

治法:补肺通窍祛风散寒

体针:迎香、印堂、通天、列缺、合谷、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丰隆。操作:毫针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灸法:选取迎香、足三里、丰隆行温和灸,疾病缓解期可选用风门、肺俞行隔姜灸,每穴行5壮。

二诊:201975日就诊,患者鼻塞流涕症状明显好转。

手太阴肺经原穴,可补益肺气,宣肺化痰,足三里、丰隆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可健脾补气。

【验案

患者:袁某,女,30岁,已婚。201810月20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涕反复发作4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自4年前因感冒后反复出现鼻塞、流涕,流黄浊脓涕,曾在当地医院经检查诊断为“鼻窦炎”,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初始有效,后逐渐失效。1周前,患者进食辛辣后,上述症状加重,遂前来常小荣教授门诊就诊。现症见:持续鼻塞,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重胀,倦怠乏力,颌面及额头压痛,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查体:T:36.5℃,P:66次/分,R:19次/分,BP:135/98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动体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未见明显异常,心肺无异常,专科查体:鼻粘膜红肿,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中医诊断:鼻渊(脾胃湿热)

西医诊断:慢性鼻窦炎

辨证分析:患者素来喜食辛辣之品,造成脾胃湿热,湿热循经上蒸鼻窍,故鼻涕黄浊量多;湿热上蒸,蒙闭清窍,则头昏闷重,颌面及前额压痛。湿热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则倦怠乏力、食少纳呆,结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之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体针:迎香、印堂、合谷、外关、曲池、太冲、丰隆、内庭、阴陵泉。操作:毫针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二诊:20191026日就诊,患者鼻塞流涕症状明显好转。

内庭属足阳明胃经荥穴,可清胃泻火、通经理气,是治疗胃火炽盛要穴;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可健脾除湿。诸穴合用,可清利脾胃湿热,改善鼻塞脓涕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