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癃闭

2022-06-26 16:48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癃闭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岀,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癃”是指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闭”是指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故常合称“癃闭”。

癥闭的发生常与体虚久病、情志失调、外伤劳损、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膀胱,与肾、肺、脾、三焦的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膀胱气化功能失常。针灸治疗尿潴留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优势显著,且治疗简单,无不良反应。

常教授认为:癃闭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气化失权,水道不能通利引起,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针灸治疗应调理膀胱 ,行气通闭。取穴以中极、膀胱俞、关元、气海、阴陵泉、三阴交为主,中极、气海、关元均为任脉的腧穴,故可以调理任脉经气以利水道,中极又为膀胱募穴,膀胱俞为背俞穴,“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一前一后,一阴一阳,中极配膀胱俞,属于“俞募配穴”,鼓动膀胱的气化功能,促进膀胱排尿之功 。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理足三阴经气血,达到疏肝健脾、益肾利水之功效,进而调畅下焦,以助膀胱气化,小便自利。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之功效。与三阴交相配可健脾利湿而通小便。利用艾灸的温热刺激,达到“以促通”的作用,鼓舞人体正气,补肾利水,使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逐渐恢复。

【验案

患者:××,男,65岁,已婚。初诊:201858日。

主诉:下腹部时有胀痛,排尿困难。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排尿困难,尿滴沥,后症状加重遂来院泌尿外科就诊,住院时行泌尿系 B 超示:导尿后残余尿量大1500mL,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予留置导尿,常规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建议进一步行膀胱造瘘,但患者拒绝而出院。出院后一直保留导尿。后经介绍于2018712日来我科寻求治疗。刻下症见:患者面色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无力,下腹部时有胀痛,排尿困难,保留导尿,舌色淡体胖嫩,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及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3℃,P77次/分,R19次/分,BP130/9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稍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 - ),肠鸣音 3 ~4 次/分。

中医诊断:癃闭(肾阳衰惫

西医诊断:神经源性膀胱

辨证分析:患者65岁,病程已久,面色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无力,结合舌色淡体胖嫩,苔薄白,脉沉细,考虑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膀胱气化无权,发生癃闭。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体针:中极、关元、膀胱俞、肾俞、次髎、委阳、水道、三阴交、阴陵泉。毫针常规针刺,针刺中极时针尖向下,使针感能到达会阴并引起小腹收缩 、抽动为佳 ,留针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灸法:中极、关元、气海,用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厚约 0.3-0.5厘米的饼,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灸 5-7壮,使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方药:附子炮,二枚(15g茯苓30g、泽泻30g、山茱萸30g、山药30g、车前子酒蒸30g、牡丹皮30g、官桂不见火15g川牛膝去芦,酒浸15g熟地黄15g,以上药物末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15剂,每服70丸,日2次,空心米饮送下。嘱在治疗的同时, 反复做腹肌收缩 、 松弛的交替锻炼。

二诊:一个疗程治疗后,拔出导尿管患者可用力自行解出些许小便,约 100mL,诉下腹部胀感减轻,半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偶有下腹不适感,复测尿残余量约 125mL。再继续治疗1疗程后,患者诉已无下腹胀感不适,泌尿系 B 超复测示膀胱残余尿量约32mL。未诉病情反复,已能正常生活。

按语本案患者年过六旬,且病程较长,结合患者舌、脉、症辨证为肾虚型癃闭。病位在膀胱,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明代张景岳言:“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痞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采用针刺、隔药饼灸,借艾火之热力及附子的温补肾阳的作用,温阳散寒、温经通络,鼓舞人体正气,使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取膀胱的募穴中极、背俞穴膀胱俞以及肾的背俞穴肾俞,配合临近的次髎穴,局部取穴,使针感直抵肾与膀胱,补肾利水,以助膀胱气化;取水道穴,以其为治疗各种水液不行而潴留体内的特效穴。中极、关元、气海采用隔附子饼灸,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至肾与膀胱,补肾利水。委阳为三焦的下合穴,可通调三焦气机,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二穴合用,共助膀胱气化 ;阴陵泉清利下焦湿热 、 通利小便。内服中药汤剂,以济生肾气丸为主方加减,共达温补肾阳、行气通闭之效。该患者病程较长,通过近2个月的治疗观察病情逐步好转至痊愈,随访未诉病情复发,反应了针灸效应确有持续性的特征。运用针灸治疗顽固性尿潴留疗效肯定,操作简便,又可避免导尿易引起的尿道感染及病情反复缠绵,易被患者接受。

【验案

患者:×70岁,已婚。初诊:2019818日。

主诉:排尿不畅。

现病史: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腰膝酸软,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纳眠差,排尿困难,小便保留导尿管,大便干结,2d 1次。舌淡红,苔白润,脉细弱无力。

既往史:患者有外痔史、低血糖史、头部外伤史,曾于2018年10月行外痔切除术,2019年5月脑部肿瘤切除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5℃,P79次/分,R20次/分,BP125/8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神疲乏力,面色华,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下腹部膨隆,叩诊浊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

中医诊断:癃闭(脾肾亏虚

西医诊断:尿潴留

辨证分析:患者70岁,年事已高,加之多次手术,耗伤脏腑气血,结合患者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腰膝酸软,舌淡红,苔白润,脉细弱无力,考虑肾已虚,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肾阳不足,气化不及州都,则膀胱气化无权,发生癃闭。

治法:补益脾肾,行气通络。

体针:腹部取穴:气海、关元、中极腰骶部穴位:秩边、腰阳关、肾俞、骶四针;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太冲。腹部与腰骶部交替取穴。操作: 当针刺腹部穴位时取仰卧位,隔天针刺腰骶部穴位时取俯卧位;气海、关元、中极采用火针疗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针尖烧红,刺入穴位0.5寸左右,速刺速起;腰阳关、肾俞直刺 ,秩边针刺时针尖对准小腹,使针感到达小腹为佳;骶四针,上针刺点直刺,下针刺点向外侧斜刺,使针感达尿道为佳;足三里、三阴交、 太溪、太冲,毫针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神阙穴,艾灸盒灸30min。

方药:茯苓15g、山药15g、丹参15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熟地黄20g,菟丝子30g、太子参30g,山茱萸10g、车前子10g、麦冬10g、五味子10g、大黄炭 8g。7,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1次。嘱其热敷膀胱区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拔除导尿管,令其自行排尿,诉排尿顺畅。第8天予以膀胱 + 残余尿量 B 超检查:膀胱残余尿约 278mL。此后,患者再无排尿困难。

按语针灸治疗取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患者为中老年女性,脾肾渐衰,天癸将竭,肾气亏虚,加之患者多次手术,元气亏损,气血俱虚,膀胱传输无力,气化失司,水道通调不畅而导致排尿困难。与膀胱、肾、脾、肺、三焦、任脉有关。治宜调理膀胱,行气通闭,兼补脾益肾以养气血。中极为膀胱之募穴,膀胱经经气聚集之处,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小肠之募穴,针刺此2穴,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上升,促进排尿;气海属任脉,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之效;火针能扶助正气,鼓动气血运转,使体内阳气充盛,助阳化气、输布水津,津液行则水道通畅,此3穴使用火针疗法,使气机顺,水道利。肾俞、腰阳关、太溪可助阳益气、滋阴益肾; 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由24骶髓发出的盆神经中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它的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弛,促进排尿,针刺骶四针,可直接兴奋盆神经诱发盆底肌节律性收缩,从而通过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来改善控尿能力。秩边、骶四针是临床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的经验效穴;太冲是肝经之原穴,有疏利气机之效。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之交会穴,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辅以此2穴可以通调水道,补益气血,以促进水液运行和膀胱气化。艾灸神阙穴可益肾固本、培补真元,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诸穴合用,诸法合参起到补肾益气、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而利小便的作用。再内服中药汤剂,补肾健脾利湿,恢复膀胱气化,疏浚水之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