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膝骨性关节炎
2022-06-26 17:04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是指关节软骨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并伴有软骨下骨质增生,从而使关节逐渐被破坏及产生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尤其是受凉后症状加剧,轻者影响其日常活动,髌骨下疼痛可有摩擦感,上、下楼梯或坐位起立时明显;关节肿胀积液可自行消退,又反复发作;关节活动减少,疼痛加重,关节出现僵硬、不稳、屈伸活动范围减少,严重者可诱发肌肉萎缩、残疾等并发症。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骨痹”的范畴,其发生主要与劳伤、行走过多或跑跳跌撞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膝部筋骨,属本虚标实之证。老年肝肾不足,精血亏少,筋骨失荣,复因外感寒湿,或内生湿浊,滞留关节而肿胀,筋骨失濡。基本病机为气血瘀滞,筋骨失养。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可与艾灸、拔罐、推拿等综合治疗,效果更佳。注意与良性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患者平时注意减少膝关节负重,必要时扶手杖走路。
常教授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由外伤、外邪、肝肾亏虚、劳损等因素引发,其病变的部位在膝部筋肉,以膝部的经络不通,气机和血运异常,筋肉失于濡养,拘急疼痛,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为发病机制。病变常涉及肝、肾、脾三脏。气滞血瘀、肝肾亏虚、风寒湿阻等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中医证候。
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当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为治法。风寒湿邪侵袭膝关节,痹阻经脉气血,引起经脉不通,即关节血循环障碍,静脉瘀血,组织缺氧,骨关节内压增高。久之,关节长期得不到气血濡养,筋挛拘急不伸,骨骼退变损伤,因而畸变成此病。外伤或劳损导致气血失和,经脉受阻,伤及筋骨,或疾病缠绵不断,久而入络,气滞血瘀而发病。“五劳所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久立久行或外伤,直接损伤筋骨,血瘀气滞,不通则痛。因此,膝骨性关节炎肾虚是发病的根本,风寒湿邪是诱因,瘀血阻络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艾灸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体现了“温通”的作用和特点。通过灸火的热力作用于膝关节特定的腧穴或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可发挥温通作用,起到疏通经络,化瘀止痛的作用,正如“火气已通 ,血脉乃行 ”(《灵枢·刺节真邪》))的所述。尤其对风寒湿所致的膝痛,效果尤佳。
【验案一】
患者:乔某,女,63岁,退休教师。初诊:2019年5月13日。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3个月前感受风寒,双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活动受限,左侧痛甚,不能下蹲。1周前关节疼痛加重,口服中西药及外敷膏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现症见:双膝关节疼痛,右侧尤甚,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自感关节有寒凉感,关节无明显畸形,行走时步态不稳,无恶寒发热、呕吐、恶心,纳可,寐欠佳,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查体:T:36.7℃,P:79次/分,R:22次/分,BP:106/80mmHg。双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关节活动时疼痛,有摩擦音,关节周围轻微肿胀,髌骨周围、关节间隙有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双膝浮髌试验(—),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病理反射为引出。发作时VAS评价:左侧5分,右侧7分。
X线片检查:显示膝关节骨端边缘有骨赘形成。
中医诊断:膝痹(寒湿凝滞,筋脉瘀滞)
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
辨证分析: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肌肤,湿性黏滞、趋下,寒性凝滞,流注下肢膝部经络,瘀阻关节,气血不畅,筋脉收引,故而痛而感寒。寒湿侵袭,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鼓动血脉之力不足,故脉沉迟。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止痛
体针:犊鼻、膝眼、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膝阳关、阿是穴。嘱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膝下放置软垫使下肢放松(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平补平泻手法。
灸法:血海、犊鼻、阴陵泉和外膝眼穴施温针灸(在针柄上插入1-2厘米艾炷,点燃,注意用硬纸片在局部穴位处遮挡,以防皮肤灼伤),用TDP照射双膝部位。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个疗程。
方药:苍术15g,法夏12g,松节15g,薏苡仁30g,茯苓20g,滑石20g,独活10g,木瓜10g,威灵仙20g,鸡血藤20g,防风10g,甘草6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膝部注意保暖,避免感寒。
治疗2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较前好转,下蹲无困难。
按语:膝骨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的范畴,与患者气血亏虚、筋骨失养、外感风邪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患者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内侵,直入肌肉关节,使经脉闭阻而发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内经·痹论》),强调了发病的外因实际上是与气候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寒复内余……股胫足膝中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治疗方法以活血通络、温阳散寒为主。针刺治疗能够对组织水肿以及关节粘连等进行有效地消除,并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帮助膝关节肌肉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以局部取穴为主,选取犊鼻、血海、阳陵泉等穴有舒筋活血,化湿通络的功效。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欠佳。通过温针灸结合TDP照射治疗方法,可提高疗效。运用于艾灸温通效应,可充分地发挥温经散寒的作用,除湿祛风化瘀止血。温针灸犊鼻穴发挥祛风湿通经络散风寒之功效,选择血海穴进行温针灸能够发挥补益精血,化气为血之功效,阴陵泉穴有通络利湿的功效,进行温针灸,加强散寒化湿之效。配合内服中药汤剂(薏苡仁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散寒化湿,行气止痛之效。
【验案二】
患者:曹某,男,71岁,农民。初诊:2020年9月13日。
主诉:左膝关节疼痛1年,加重1周。
现病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下蹲站起困难,右膝关节酸软,行走活动及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无明显关节红肿及下肢麻木等症,口服药物治疗无明显缓解,特来就诊。症见:左膝关节酸胀疼痛,痛势不甚剧烈,可以耐受,活动不利,行走缓慢,活动后酸痛加重,休息后减轻,乏力,盗汗,纳可,寐欠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查体:T:36.1℃,P:76次/分,R:18次/分,BP:114/85mmHg。左膝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关节无畸形、红肿,活动受限,磨髌试验(+),过伸过屈试验(+),浮髌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左膝关节X片示:关节内侧间隙变窄,边缘骨质不同程度的增生,髁间棘变尖,髌骨后缘致密变尖,膝关节退行性改变。
中医诊断:膝痹(肝肾亏虚证)。
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
辨证分析:肝肾气血充盈,则筋骨强劲,关节滑利,运动灵活。“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老年以后,肝血、肾精不足,或病久伤及肝肾,致使筋骨失养而发病。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亏损,则精血虚少,不能濡养筋骨,故膝关节酸软疼痛,活动不利;气阴亏耗,不能固摄汗液,故乏力、盗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皆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体针:犊鼻、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梁丘、气海、足三里、肝俞、肾俞、阿是穴。嘱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膝下放置软垫使下肢放松(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施补法。得气后,用TDP照射双膝部位。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个疗程。
灸法:在肝俞、肾俞、气海穴位上方1-3厘米处进行灸治(雀啄灸),每次灸10-15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微微烫感甚佳。
方药:熟地黄25g,川芎15g,山药15g,川牛膝 15g,山萸肉 12g,地龙10g,茯苓 10g,牡丹皮 10g,怀牛膝10g,盐杜仲15g,当归12g,甘草 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治疗2个疗程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偶有酸胀感,关节活动功能好转。
按语:本例患者,年逾花甲,据症状为肝肾亏虚之证,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健骨,舒筋活血为主。针灸治疗取穴主要以膝关节周围的穴位,犊鼻、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梁丘、阿是穴、足三里,取其近治作用,舒筋通络。艾灸气海、肝俞、肾俞可起到温补作用,补肾益肝,益气养血,荣养筋脉,疏通经络,缓解肿胀,有助于修复患者关节软组织,缓解膝关节局部疼痛。服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滋补肝肾治本。本例针、灸、药并用,标本兼治,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验案三】
患者:谢某,男性,60岁,农民。初诊:2018年7月22日。
主诉:双侧膝关节反复疼痛1年余,再发加剧3天。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始出现双侧膝关节酸痛,晨起关节僵硬,无关节游走性疼痛,无关节畸形等,间断于外院治疗,症状反复。3天前左膝关节不慎扭伤,疼痛加重,尤以上下楼梯时明显,遂来就诊。现症见:双侧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晨起关节活动僵硬,左侧尤甚,夜间痛甚,休息后减轻,左侧关节稍显红肿,无关节游走性疼痛,关节无畸形,无潮热盗汗及进行性消瘦,纳尚可,寐欠佳,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查体:T:37.0℃,P:72次/分,R:23次/分,BP:125/88mmHg。双侧膝关节无明显红肿、畸形,局部肤温无升高,双侧膝关节内侧压痛,膝关节无内外翻,左侧膝关节屈曲75°,右侧膝关节屈曲 90°,髌骨研磨试验(+),双侧抽屉试验、浮髌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X 线片结果显示:双侧膝关节间隙狭窄,边缘见骨质增生。MRI:膝关节积液,半月板损伤。
中医诊断:膝痹(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
治法:滋肾补肝,行气活血。
辨证分析:患者久病体虚,肝肾精血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失养,不荣则痛,过劳则气耗伤精,故劳则加重,复因外伤(扭伤)致气血瘀滞,壅阻经脉,故关节显红肿,夜间痛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之征。
体针:犊鼻、膝眼、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肝俞、太溪、阿是穴。嘱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膝下放置软垫使下肢放松(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施补法。得气后,在犊鼻、膝眼、阴陵泉、阳陵泉穴处针柄连接G-6805电针仪,以连续波刺激,频率为20Hz,强度以患者双下肢抖动,无疼痛感,可以耐受为度。并用TDP照射双膝部位。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个疗程。左膝关节红肿处,给予拔罐放血(局部消毒,三棱针点刺,加拔罐,使出血少许)治疗。
灸法:在肝俞、肾俞、气海穴位上方1-3厘米处进行灸治(温灸器灸),每次灸10-15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微微烫感甚佳。
方药:肉苁蓉15g,山药15g,熟地黄25g,川牛膝 15g,桑寄生20g,木瓜10g,独活10g,五味子9g,怀牛膝10g,红花9g,没药9g,川芎12g,当归12g,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治疗1个疗程后,左膝关节疼痛减轻,红肿消除,可缓慢下蹲。治疗2个疗程后,膝关节疼痛基本消除,上下楼梯时无明显酸痛,无晨僵。随诊患者述无任何不适,纳寐可,精神佳。
按语:本例为虚实夹杂证,既往久病,肝肾亏虚,伴有近期外伤,气滞血瘀,筋脉瘀滞,不通则痛。针刺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达到阴阳相配、刚柔相济、内外相调之目的。阳陵泉为筋会穴,可舒筋通络;肝俞、太溪补益肝肾;阴陵泉、足三里、梁丘散寒除湿;血海具有调血、生血、活血之功。诸穴合用以引经气、调阴阳、活血脉,使气血通畅,经筋得养,功能得复。服用补血荣筋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辅以瘀肿局部点刺放血,“宛陈则除之”,活血化瘀通络。通补兼施,标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