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低血压
2022-06-26 16:44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病理性低血压即低血压病(Hypotension)多由全身多系统疾病引起,病情复杂,严重时可致灌注不足休克的临床常见疾病,现已成为造成老年人摔倒、骨折、卒中及死亡的一大诱因。中医古籍中并未对低血压进行准确定义,大致属于“眩晕”、“虚劳”、“心悸”、“失眠”等范畴。本病与心、脾、肾关系密切,中医辨证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致虚,或思劳过度,致气阴两虚,精血不足,升举鼓动无力,髓海空虚,脑失所养而发病。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佳,可以起到温补气血,升阳举陷,健脾固元之效。
常教授认为:低血压多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体虚有关,针灸治疗应补益脾肾、重视气血,基本治则为扶正补虚、益气养血。临床取穴以任脉、督脉、膀胱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经穴为主,即气海、关元、百会、肾俞、足三里、内关。艾灸治疗低血压病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如《灵枢·海论》记载:“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清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景岳全书·杂证谟》卷十七云由记载“眩晕一证,虚者十之八九”,而《灵枢·经脉第十》则明确记载“陷下则灸之”。可见艾灸具有温补效应,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可以产生补益人体气血和提高其功能的效应和作用,持续燃烧的艾火,产生温热刺激作用,温热之阳气由腧穴传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直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产生强大的补益气血作用。
【验案一】
患者:胡××,女,73岁,已婚。初诊:2009年1月7日。
主诉:头晕乏力3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呈阵发性,偶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当时未予重视,未做系统诊疗,1周前因家务劳累后头晕乏力感加重,休息数天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头晕呈阵发性,与头颈部活动无关,久坐起立时明显,偶有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伴气短乏力,四肢活动尚可,言语及吞咽可,食欲不振,寐安,小便清长,大便溏,口不苦,舌淡胖,苔白,脉细。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10年,现自服参松养心胶囊,自诉未感特殊不适。
查体:T:36.4℃,P:94次/分,R:22次/分,BP:85/5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检查无异常,闭目难立征(-),指鼻试验(-),巴宾斯基征(-)、等位征(-),四肢腱反射均正常。
中医诊断:眩晕(中气不足)
西医诊断:原发性低血压
辨证分析:患者73岁,年老体虚,加之近期劳倦过度,损伤脾土,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化生气血,致中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周身乏力之症,髓海空虚故见头晕目眩之症。
治法:补中益气。
体针:取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内关。毫针常规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灸法:取脾俞、胃俞、中脘、百会,艾盒灸30分钟。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9g,云苓15g,远志15g,龙眼肉15g,川芎15g,炒山药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治疗5次后,患者头晕症状有所缓解,仍存乏力感。按上法,加气海穴艾条悬灸20分钟,继续治疗2天以巩固疗效,患者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中气不足型低血压取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督脉为阳经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故取督脉经穴百会,其位处巅顶,为百脉之宗,内络于脑,是各经脉气血会聚出入脑髓之处。灸补之有升阳举陷,振奋阳气之功,可助气血上承于脑髓。足阳明胃经经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针之可健脾和胃、扶正培本、补养气血。脾俞、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胃之背俞穴,张介宾谓:“五脏……其脉气俱出于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说明背俞穴对脏腑功能有着调理作用,针刺二穴可调补脾胃,助其健运水谷,以化生气血。中脘属任脉,为八会穴之腑会,又是胃之募穴,可调理脾胃。针刺内关具有养心安神、补益心气、养心血、通心脉的功效。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百会,二诊后加取气海,均为取艾灸之温热作用于穴位,起到以温达补之作用。再内服中药汤剂,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针、灸、中药协同配合,共奏补中益气之效。
【验案二】
患者:瞿××,女,30岁,已婚。初诊:2011年4月19日。
主诉:产后头晕乏力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半年余前于省妇幼保健院行剖腹产诞下一名男婴,之后反复出现头晕乏力,呈阵发性,黑蒙、视物旋转,家人为其进行食补(具体不详)未见好转,曾于多家医疗机构就诊,每于发作时口服止晕药物(具体不详)改善症状,病情反复发作,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头晕呈阵发性,发作时视物旋转,两眼发黑,站立不稳,劳累后愈加明显,与头颈部活动无关,无恶心呕吐,伴气短乏力,食欲欠佳,形寒怕冷,自觉手足冰冷,夜寐差,大小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
查体:T:36.3℃,P:88次/分,R:20次/分,BP:80/5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四肢腱反射、肌力肌张力正常,闭目难立征(-),指鼻试验(-),巴宾斯基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2011.4.19本院):未见异常;颅脑MRI(2011.4.19本院):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两亏)
西医诊断:原发性低血压
辨证分析:患者30岁,半年前行剖腹产,手术损耗精气,加之育儿劳倦,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气血化源不足,髓海无以充养,见头晕目眩,筋肉失养故见周身乏力之症。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补虚。
体针:取百会、悬钟、气海、膻中、血海、足三里、脾俞、内关、关元、三阴交。毫针常规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灸法:取血海、足三里行温针灸,每次灸30分钟,每天1次;取气海、关元、膻中,行隔附子饼灸,每次灸5 壮,每日 1 次。
二诊:经治疗3次后,患者乏力感及头晕症状均有所缓解。另予十全大补汤十五剂以巩固疗效。方药:党参15g,黄芪30g,茯苓10g,白术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肉桂5g。患者诉经上方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治疗首选位于巅顶之百会穴,百会为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交会部位,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悬钟乃髓之会穴,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气海、膻中补气,血海、足三里、脾俞健脾养血;针刺内关具有养心安神、补益心气、养心血、通心脉的功效。加灸血海、足三里有升阳举陷,振奋阳气之功,可助气血上承于脑髓。关元穴是人体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交会之穴,又与冲脉相通,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又名丹田穴,《丹溪心法》记载:“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可以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隔附子饼灸,结合穴位、艾灸、附子三者的功效,艾绒燃烧时的温热刺激及诸因素的综合作用,运用于本病可以起到温补脾肾之阳气、温通周身之经脉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