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视神经萎缩
2022-06-26 17:01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后感受器、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广泛损害,以及神经纤维丧失、神经胶质增生,从而导致严重的视功能障碍,以致视力下降、视野受限,是临床常见的失明因素之一。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青盲”范畴,目前西医尚无根除的治疗方法。青盲的病因可按虚证、实证、虚实兼夹证来归纳,虚证常属肝肾不足、心脾亏虚、脾肾阳虚;实证则属情志失调、气血瘀滞;而热气怫郁伤阴、气虚血瘀等皆属于虚实兼夹证。可见,青盲发生的病机是上述病因导致目窍失养,致眼络郁闭,日久玄府瘀阻,神光泯灭,直至盲无所见。近年来,针灸在治疗视神经萎缩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疗效确切,安全方便。
常小荣教授认为:青盲的病因病机与心、肝、脾、肾四脏关系最为密切,本病早期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因“久病必虚”,所以后期以脏腑亏虚为主。穴位选取常选用眼周穴位以兴奋神经,改善眼周微循环,配合肝胆、脾、肾四经分布在四肢的穴位,远近腧穴相配,疗效可观。到疾病后期,重视选用补气行血功效腧穴。
【验案一】
患者:李某,27岁,女,已婚。初诊:2019年4月23日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眼胀、伴前额疼痛5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自幼高度近视,5年前因长时间情绪抑郁后自觉双眼视物模糊,眼胀痛伴前额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未予以重视及系统治疗。1周前患者与丈夫吵架后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兼见太息口苦,遂前来常小荣教授门诊就诊。现症见:双眼视物模糊、眼胀、伴前额疼痛,平素急躁易怒,畏寒形冷,喜叹息,口苦,便溏,舌淡苔白,脉弦数。
查体:T:36.3℃,P:64次/分,R:18次/分,BP:105/75mmHg。双侧眼球运动无异常,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专科检查: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生理凹陷加深,血管偏鼻,盘周弧形斑,右眼明显,双眼视网膜豹纹状,血管向鼻侧移位,动、静脉变细。
中医诊断:青盲(肝郁气滞证)
西医诊断:视神经萎缩
辨证分析:患者与家人争执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道不利,不能输精于目,故见视物昏朦、视盘生理凹陷扩大加深如杯状等眼症;结合患者性情急躁,畏寒,善太息,口苦,便溏,舌淡苔白,脉弦数等全身症状及舌脉,辨为肝郁气滞之证。
治法:疏肝行气
体针:睛明、球后、太阳、百会、风池、太冲、光明、三阴交、行间。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行1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10次。
二诊:患者经连续治疗10次后自觉口苦、太息症状消失,视物较初诊时明显清晰。
按语:常小荣教授察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又长时间情绪抑郁,症见眼胀、头痛,而太息口苦等均是肝郁气滞的典型表现,四诊合参诊断为青肓之肝郁气滞证。考虑其病机为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不能输精于目,使眼胀、视物昏蒙。取睛明、球后、太阳等均位于眼周的腧穴,旨在通调眼部气血;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与肝经相表里,可通络明目;太冲为肝之原穴,光明为足少阳胆经之络穴,原络配用,可疏肝理气,养肝明目;三阴交调补肝脾肾,养精明目;行间为肝经荥穴,“荥主身热”,可清泄肝火,诸穴合用,可控制病情进展,提高视力,延缓致盲。
【验案二】
患者:患者林某,男性,56岁,已婚,退休。初诊:2019年7月3日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4年,伴双眼视力渐降2月余
现病史:患者4年前因劳累后自觉双眼视物模糊,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视神经萎缩”,未予以重视及系统治疗。2月余前,患者劳累后自觉双眼视物模糊加重,双眼视力渐降,视野变窄,遂前来常小荣教授门诊就诊。现症见:患者双眼视物模糊,双眼视力下降,进行性加剧,双眼无红痛及异物感,兼头晕心悸,失眠健忘,面色少华,神疲肢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史:既往未询及特殊病史
查体:T:36.1℃,P:63次/分,R:19次/分,BP:115/85mmHg。发育正常,双侧眼球运动无异常,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专科检查:双眼晶状体密度增高,双眼视盘色淡,静脉走形迂曲,后极部视网膜轻度水肿,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右眼视盘颞侧可见点、片状黄白色渗出。双眼视野向心性缩小,呈不规则管状视野,在管状视野中心区有不规则点片状暗点,左眼颞侧视野缺损范围呈垂直状。
中医诊断:青盲(气血两虚)
西医诊断:视神经萎缩
辨证分析:患者年近六旬,且长期劳累,气血不足,目失荣润,故出现相应的眼症;结合头晕心悸、面色少华等全身症状及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候。
治法:补益气血
体针:睛明、球后、承泣、四白、太阳、风池、光明、足三里、三阴交。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行1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10次。
灸法:承泣、四白两穴可行温和灸、每穴15分钟;
二诊:患者连续治疗10次后自觉口苦、太息症状消失,视物较初诊时清晰。
按语:患者年近六旬,正气渐衰,气虚无力助推血行,血脉不畅,气滞血瘀,脉络失养,目系失充缺血,导致视力下降,视野变窄。治疗补益气血,活血通络。取睛明、球后、承泣、四白、太阳等位于眼周的腧穴,旨在通调眼部气血;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与肝经相表里,可通络明目;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与肝相通,可疏调眼络;患者以虚证为主,疾病后期多以重用补益兼以通络,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健运脾胃,调补肝肾,养精明目,以治其本。承泣穴、四白穴均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胃经之气血由此二穴而出,因此,温和灸承泣穴、四白穴可以充分调动阳明经气血,改善眼周局部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利用艾灸温通温补的效应,进而缓解视物模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