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呕吐
2022-06-26 16:59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病症,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不和、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有关。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并见,故称为呕吐。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针灸对本疾病的疗效良好,但需明辨寒热虚实,对症施治。对于严重肠梗阻、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呕吐,在针灸止呕的同时也应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
常教授认为:呕吐病位在胃,治疗上须明辨虚实、寒热,随证立法,依法处方。“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内关与公孙是治疗胃脘疾病的常用组穴,临床效果显著;足三里、中脘一个为远部取穴,一个为局部取穴,均主治胃的疾患。临床治疗呕吐时,根据辨证取穴原则,选用内关、公孙、足三里、中脘为主穴,再视病情选择相应配穴,增加临床疗效。
【验案一】
患者:尹某,女,58岁,已婚。初诊:2020年5月7日。
主诉:呕吐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因饮食不慎于5月6日21时出现呕吐,呕吐胃内容物约800ml,非喷射样,无咖啡色液体,伴头晕,无明显头痛,呕吐前畏寒肢冷汗出,无耳鸣、头晕目眩、腹胀腹痛等不适,后再次呕吐6次,每次量少,均为胃内容物,5月7日早晨呕吐2次,呕吐物为清水痰涎,为求诊治,遂前来我院就诊,于急诊处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呕吐查因”,
予抑酸护胃、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呕、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稍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收住我科入院。现症见:恶心欲呕,时有头晕,胃脘部隐痛,无反酸烧心,呕吐前畏寒肢冷汗出,精神欠佳,无鼻塞流涕、胸闷气促等不适,纳差,夜寐欠安,口干口苦,二便尚调,近两月体重无明显变化。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既往史: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史,无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疫苗接种病史不详。
过敏史:对磺胺类药物过敏,否认食物过敏史。
查体:体温:36.5℃,脉搏:68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16/62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动体位,神志清楚,精神状态一般,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瞳孔等大等圆,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肠鸣音较亢进,8次/分。肛门生殖器未査。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呕吐(寒邪犯胃证)
西医诊断:呕吐查因(急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58岁,年老体虚易阳气不足,因饮食不慎,寒中脾胃,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气逆而上,胃中内容物随气机上涌,发生呕吐,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故辨病为呕吐,辨证为寒邪犯胃。
治法:解表散寒,理气和胃
体针: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外关。毫针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关元,艾灸20分钟。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12g,白芷12g,紫苏12g,茯苓15g,半夏曲6g,白术15g,陈皮6g,厚皮6g,桔梗6g,藿香9g,桂枝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12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3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饮食清淡,禁食油腻。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已无恶心呕吐,但仍稍感疲倦乏力,纳寐一般,嘱其仍继续每天艾灸神阙、足三里20分钟,饮食清淡,少食味甘厚腻之品,勿贪冷饮。
按语:呕吐的病位在胃,属足阳明胃经。故取穴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再根据病症分型配合其他穴位。中脘为胃的募穴,主治胃胀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胃脘部疾病,可补益胃气,和胃降逆;“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呕吐为胃脘部疾病,属于内腑疾患,可取胃的下合穴足三里,“肚腹三里留”,足三里也是治疗胃脘疾病的特效穴,也是养身保健常用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公孙是足太阴脾经腧穴,也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也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临床上通常把公孙与内关相配,用于治疗胃脘部和心胸部的疾病。本例患者是由于饮食不慎,造成寒伤胃脘出现呕吐,属于感受外邪,则选用外关以解表散寒。艾灸胃脘局部腧穴中脘、关元以温胃散寒,配合足三里、公孙、内关和胃降逆止呕。再配合内服汤剂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理气和胃止呕。
【验案二】
患者:王某,女,68岁,已婚。初诊:2020年5月9日。
主诉:呕吐2天
现病史:患者诉昨日午时自觉受寒后突发呕吐十余次,呕吐胃内容物,伴头晕无头痛、乏力及四肢麻木、上腹部疼痛不适,无反酸,无烧心暖气、无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现在症:暂无呕吐,乏力,上腹部隐痛不适,口干口苦,偶有头晕、双手晨起麻木,无反酸烧心、无恶寒发热、无头痛,纳可,夜寐可,小便正常,大便1日1次,色黄稍成形。患者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舌淡苔白,脉浮紧。
既往史:既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2℃,P:70次/分,R:19次/分,BP:111/87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次/分。肛门生殖器未査。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呕吐(寒邪犯胃)
西医诊断:呕吐查因(急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68岁,年老体虚,感受外寒,突发呕吐十余次,呕吐物为食物,发病急,为外邪犯胃之证,造成脾胃气机失调,胃失和降,逆气上涌,而发呕吐。患者伴乏力、上腹部隐痛,舌淡苔白,脉浮紧,故辨病为呕吐,辨证为寒邪犯胃。
治法: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体针: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胃俞、脾俞、三阴交。毫针常规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胃俞、脾俞、神阙、三阴交,艾灸20分钟。
方药:理中汤加减
人参9g,干姜15g,白术9g,炙甘草9g,半夏9g,桂枝9g,陈皮9g,紫苏9g,厚朴9g,桑枝9g,天麻9g,大枣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600ml,每餐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饮食清淡,避风寒,注意保暖。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已无呕吐、腹痛,嘱其注意饮食,若头晕、手麻等症状继续加重应至医院进行进一步系统诊治。
按语:呕吐的病位在胃,属足阳明胃经,故取穴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再根据病症分型配合其他穴位。中脘为胃的募穴,主治胃胀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胃脘部疾病,有补益胃气,和胃降逆之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又是胃的下合穴,“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治疗胃脘疾病的特效穴,也是养身保健常用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公孙是足太阴脾经腧穴,也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也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临床上通常把公孙与内关相配,用于治疗胃脘部和心胸部的疾病。本患者受寒后突发呕吐,且乏力症状明显,舌淡苔白,为寒邪伤胃,应温胃止呕,故加配脾俞、胃俞、三阴交。脾俞、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在背部,有温阳的功效,且为背俞穴,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次,为治疗脏腑疾病的要穴。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交汇处,主治脾胃虚弱诸证,有健脾和胃之功效。艾灸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胃俞、脾俞、神阙、三阴交等穴位,益气健脾,温胃降逆。配合内服中药,以理中汤加减,散寒理气温胃止呕。
【验案三】
患者:张某,男,45岁,已婚。初诊:2020年6月21日。
主诉:呕吐3年,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3年来时不时发生呕吐,因近日聚餐较多,饮食油腻,5天前突发则发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事物,胃脘不适,恶心。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现症间:暂无呕吐,食欲不振,胃脘胀满不适,自觉腹冷,得温则减,喜按,倦怠乏力,稍畏寒,大便质稀,小便可,寐可,舌淡苔薄白有齿痕,脉细。
既往史:既往有胃出血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1℃,P:69次/分,R:18次/分,BP:109/78mmHg。发育良好,营养一般,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次/分。肛门生殖器未査。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呕吐(中焦虚寒)
西医诊断:呕吐查因(慢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男45岁,由于聚餐饮食油腻而发呕吐,且呕吐物夹未消化事物,腹部冷痛,喜温喜按,为脾胃虚寒的表现,并出现畏寒、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等症状,舌淡有齿痕,为中焦虚寒,应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体针: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胃俞、脾俞、章门、关元。毫针常规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温针灸: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胃俞、脾俞、章门、关元、神阙,针后加灸20分钟。
方药:理中汤加减
人参9g,干姜15g,白术9g,炙甘草9g,半夏9g,桂枝9g,丁香6g,白豆蔻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600ml,每餐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饮食清淡,禁食油腻黏滑之物,禁食冷饮,避风寒,注意保暖。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已无呕吐恶心等症状,但饮食稍多仍胃脘满闷不舒,嘱其注意饮食,常灸足三里、关元、神阙。
按语:呕吐的病位在胃,属足阳明胃经。故取穴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再根据病症分型配合其他穴位。中脘为胃的募穴,主治胃胀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胃脘部疾病,可补益胃气,和胃降逆;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又是胃的下合穴,“肚腹三里留”,胃脘部疾患常选择足三里,临床疗效较好;“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公孙与内关相配,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是治疗胃脘部疾病的要穴。本患者为中焦虚寒而发呕吐,为虚证,应以温补之法为主,配合胃俞、脾俞、关元,毫针常规针刺,采用补法,以健脾止呕。艾灸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胃俞、脾俞、章门、关元、神阙,温补脾阳,益气和胃止呕。再予以中药理中汤加减,温中健脾,和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