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胃痛
2022-06-26 17:04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胃痛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发生常与寒邪克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能够健脾温胃、理气止痛、调整脏腑阴阳,尤其对胃痉挛所致的胃痛有非常好的效果。
常教授认为:胃痛多与胃主受纳腐熟失常有关,针灸治疗应行气调中、和胃止痛,基本治则为通阳化浊、滋养胃阴、调理气机,久病入络者注重活血化瘀通络。临床取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即中脘、足三里、公孙,并配以心包经络穴内关,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临床上胃痛常见虚实夹杂为患,实证多为气机阻滞,胃络不通致痛;虚证主要为胃失温阳,胃阴不足不荣则通所致。艾灸治疗胃痛具有温通与温补之效,对于“不通则痛”者,艾灸以温通为主,疏达气机,活血通络;对于“不荣则痛”者,艾灸以温补为主,温补中焦,调和气血。
【验案一】
患者:黄×,女,54岁,已婚。初诊:2021年5月14日。
主诉:反复胃脘部疼痛4年,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自绝经后,4年前起常自觉胃脘胀痛,痛连及两胁。3天前,患者因情绪刺激后胃脘胀痛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胃脘胀痛,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叹息,纳差,夜寐不安,小便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1级,低危”病史,最高血压达146/95mmHg,一直未服用降压药。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3℃,P:96次/分,R:20次/分,BP:138/9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神清,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胃痛(肝气犯胃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54岁,绝经期后,脏腑功能渐衰,肾阴亏虚,肝失所养,情绪刺激后,易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气阻滞,不通则通。舌苔薄白,脉弦为肝气郁结犯胃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体针: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太冲,期门。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3次每周,6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足三里、中脘、梁丘、期门,艾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药:柴胡6g,陈皮6g,川芎5g,香附5 g,枳壳5 g,芍药5 g,炙甘草3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改善效果明显,后未来复诊。
按语:针灸治疗胃痛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疼痛在胃,为胃经病证;情绪刺激为诱因,为肝经病证。本例患者因反复胃脘部疼痛4年,加重3天就诊。针刺以足三里、中脘为主配合局部或循经其他腧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由“肚腹三里留”可知,其为之胃痛之效穴,具有缓急止痛,调和脾胃之功。中脘穴既属胃募,亦为腑之会,局部选穴主治胃疾,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为病苦心痛”,可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太冲肝经原穴,与期门相配起疏肝和胃之功。再内服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
【验案二】
患者:胡××,男,35岁,已婚。初诊:2022年1月4日。
主诉:上腹部胀痛不适5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上腹部胀痛,伴反酸,恶心,无明显发热、畏寒,无呕血、黑便等,在当地社区医院多次诊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病情反复发作,一月前进食烧烤等辛辣物后症状明显加重,疼痛呈持续性,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胃脘部疼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夜寐不安,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5℃,P:80次/分,R:19次/分,BP: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未见肠型和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肌紧张,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神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湿热中阻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35岁,因饮食不当导致湿浊中阻,湿邪阻滞肠胃蕴而化热,胃气痞阻不畅,不通则痛。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体针: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曲池,丰隆,阳陵泉。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3次每周,6次为1个疗程。
方药:黄连6g,炒山栀6g,陈皮5g,茯苓5g,制半夏3g,草豆蔻仁2g,炙甘草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未见腹痛、腹胀等症状,嘱患者注意饮食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等,按上方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电话随访,诉症状好转,未再出现胃痛情况。
按语:针灸治疗胃痛取足阳明胃经为主,疼痛在胃,为胃经病证。本例患者因上腹部胀痛不适5年,加重1月就诊。针刺以足三里、中脘为主配合局部或循经其他腧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由“肚腹三里留”可知,其为胃痛之效穴,具有缓急止痛、调和脾胃之功。中脘穴既属胃募,亦为腑之会,局部选穴主治胃疾,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为病苦心痛”,可理气降逆,和胃止痛。胃俞为胃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可以治疗胃腑疾病,能加强缓急止痛的功效。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有清利湿热之效。丰隆属胃经之络穴,配以阳陵泉可行运湿降火,泄热消痞,和胃降逆之力。再内服清中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之功。
【验案三】
患者:李××,男,35岁,已婚。初诊:2020年3月6日。
主诉:上腹部胀痛不适1年,加重4月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上腹部胀痛,时轻时重,未予以治疗,此次劳累后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纳呆恶心,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P:85次/分,R:19次/分,BP:11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未见肠型和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肌紧张,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肌稍紧张。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神清,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证)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35岁,因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致胃痛,为不荣则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脾胃虚寒,失于温养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体针: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关元。毫针常规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3次每周,6次为1个疗程。
灸法: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药:桂枝15g,芍药3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饴糖30g,黄芪8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觉胃脘部怕寒。按上法,加足底涌泉穴艾条悬灸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胃痛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疼痛在胃,为胃经病证。本例患者因上腹部胀痛不适5年,加重1月就诊。针刺以足三里、中脘为主配合局部或循经其他腧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由“肚腹三里留”可知,其为之胃痛之效穴,具有缓急止痛,调和脾胃之功。中脘穴既属胃募,亦为腑之会,局部选穴主治胃疾,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为病苦心痛”,可理气降逆,和胃止痛。脾俞内应于脾,有补脾温中,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之功,配以关元培元固本,大补元气,温灸可治诸虚积冷之损。再内服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