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斑秃
2022-06-26 16:39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斑秃
斑秃是指头皮部骤然出现非瘢痕性的局限性的脱发,常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斑状脱落,中医将斑秃称之为“油风”,俗称为“鬼舐头”、“鬼剃头”。本病病位在头部毛发,与素体不足、饮食、情志、劳欲等相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脾、精气血亏虚为本,风、湿、燥、气滞、血瘀为标,因此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气血虚弱、血热生风皆属于斑秃的相关证型。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推动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生毛发。
常老师认为:斑秃不外乎虚和瘀造成血不养发,血虚则无以充足毛发,瘀血内阻则毛发不生。针灸治疗应重视培补肝肾脾胃等脏腑,重视血瘀、风邪,基本治则为养血生发。临床取穴主要是局部取穴(脱发区及头部穴位)及辨证取穴为主。艾灸治疗斑秃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如《灵枢·官能》篇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素有灸治百病之说。《诸家得失策》亦记载:“……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说明艾灸在治疗腠理皮肤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血虚掉发者,艾灸既可培补先天元气,又可健脾益胃培补后天,使气血充足生发;于血瘀不生发者,艾灸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验案一】
患者:何××,女,38岁,已婚。初诊:2021年3月9日。
主诉:脱发伴神疲乏力2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生育2胎后常易掉发,常感乏力,2月前清晨醒后突然发现后枕部脱掉一片头发,约一元硬币大小,2月来自涂“生发精油”、“生姜汁”等皆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后枕部有一圆形斑状脱发,一元硬币大小,边界清楚,脱发区皮肤稍干燥,自述常感神疲乏力,精神不佳,面色淡白无华,纳食一般,睡眠一般,二便调,口不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有“轻度贫血”病史,未予特殊处理,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2℃,P:85次/分,R:20次/分,BP:102/6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后枕部头皮有一圆形脱发区,直径约2.5cm大小,皮肤光滑泛白,边缘清晰。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油风(气血亏虚证)
西医诊断:斑秃
辨证分析:患者38岁,生育2胎1年,女子五七气血已开始衰弱,产后易虚,又素有“轻度贫血”病史,脏腑气血亏虚,虚则无以养发,发根无养则易脱落,脱发区无血濡养则干燥泛白;气血不足无以养精神则易神疲乏力,血虚失荣则面色淡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生发。
体针:百会、四神聪、阿是穴、气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毫针常规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阿是穴(脱发区)、气海、血海、脾俞、胃俞,艾柱灸20分钟。
方药:八珍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黄芪20g,当归10g,白术10g,白芍10g,熟地黄10g,白茯苓10g,远志10g,何首乌20g,黑桑椹20g,黑芝麻20g,炙甘草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规律锻炼。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脱发区生出稀疏毛发,神疲乏力症状有所减轻。按上法,加脱发区及周围穴位梅花针轻扣10分钟,上方继续口服。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新生毛发渐多,但颜色较淡,神疲乏力症状消除,诸症减轻,暂停针刺,继续艾灸及口服中药1疗程,3疗程后新生毛发渐粗、变黑。2月后随诊,脱发区已长满黑发,无其他不适。
按语:本案中针灸治疗斑秃取局部和足太阴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斑秃在头皮枕部,为头部病症;血不养发,气血生化无源,为脾胃经病症。本例患者因脱发伴神疲乏力2月就诊,有近期妊娠产后史,有明确贫血史。针刺以头部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补益气血之足太阴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百会穴位于头部中间,头为诸阳之会,百会又有“三阳五会”之称,《针灸资生经》云:“百会,百病皆主”,针灸百会可以升提阳气,促进气血运转。四神聪在头顶上,百会点前、后、左、右各一寸,共四个穴点,为经外奇穴,但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密切相关,可以改善头皮部微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脾俞、胃俞均属足太阳膀胱经,分别当第11、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健脾益胃,补益气血,促进毛发生长;另取任脉之气海、脾经之血海,共奏补气养血之效;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处,为妇人调理气血经期之要穴;再取胃经足三里强壮穴,达治强健脾胃之效。阿是穴为脱发区域,局部针刺或梅花针扣刺,直接刺激患处,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取阿是穴、气海、血海、脾俞、胃俞,一则“温通”局部气血经络,二则强健脾胃、补益气血,相得益彰。再内服中药汤剂,以八珍汤为主方加减,共奏养血生发之效。
【验案二】
患者:陈××,男,37岁。初诊:2020年10月13日。
主诉:斑片状脱发3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3月前感冒后发现头顶小块脱发区(面积约3cm2),未予重视,3月来掉发增多,脱发区已从单块发展成多块,面积逐渐增大,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头顶、右前颞及右后颞各有一圆形斑状脱发区,直径约2.5-3.5cm大小不等,脱发区皮肤潮热,头皮瘙痒,头部烘热,心烦易怒,面色潮红。睡眠不佳,便秘,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数。
既往体健,平素喜食辛辣刺激之品,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6℃,P:106次/分,R:20次/分,BP:139/89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头顶、右前颞及右后颞头皮各有圆形脱发区,直径大小分别为2.5、3、3.5cm,皮肤潮红,边缘清晰。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油风(血热风燥证)
西医诊断:斑秃
辨证分析:患者37岁,喜食辛辣之品,机体易生热,易心烦易怒,面色潮红,又外感风热,耗伤阴血生燥,则皮肤潮热,头皮瘙痒,风邪趁虚而入,毛发腠理开泄,毛发不固则易脱落,血热风燥头皮失于濡养则不生新发。舌质红,苔薄,脉数为血热风燥之象。
治法:凉血息风,滋阴润燥。
体针:百会、率谷、阿是穴、风池、曲池、血海、太冲。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接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另梅花针扣刺阿是穴。
灸法:取阿是穴、血海、足三里、涌泉艾灸20分钟。
方药:生发汤加减。药用:生地 15g ,制何首乌 15g ,墨旱莲 12g,当归 15g, 侧柏叶 15g ,豨签草10g,赤芍 15g, 牡丹皮 15g,川芎 12g ,桑葚子 12g ,山茱萸 15g黑芝麻9g,茯苓 12g ,甘草 1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每日可用残渣加水再煮30min,外洗头皮。嘱其注意休息,清淡饮食,规律锻炼。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脱发区生出稀疏毛发,头皮瘙痒潮热症状有所减轻。按上法上方继治一疗程。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头顶秃发区头发渐密,其他秃发区有新生毛发,诸症减轻,继续一疗程巩固疗效。2月后随诊,头顶脱发区已长满黑发,颞部脱发区稍稀疏,无其他不适。
按语:本案中针灸治疗斑秃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百会可以升提阳气,促进气血运转;率谷位于颞部,足少阳胆经经穴,为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会,可疏风活络,改善局部气血;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乃“风邪蓄积之所”,针刺其可疏风解表,活血通络;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又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因此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既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善解全身风热表邪。另取血海作养血之功;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与血海配合可行气活血、化瘀通窍;阿是穴为脱发区域,局部针刺或梅花针扣刺,直接刺激患处,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取阿是穴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艾灸血海可活血理血,缓解血热妄行诸症;艾灸足三里可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涌泉穴属于肾经穴位,艾灸其能引热下行。再内服及外洗中药汤剂,以生发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清热凉血、滋阴润燥,息风生发之效。
【验案三】
患者:凌××,女,48岁。初诊:2020年7月12日。
主诉:脱发伴失眠多梦半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与他人吵架后,第二天右侧发际线脱落拇指大小一片头发,脱发区自涂生姜汁效果不佳,近期脱发更甚,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侧发际线处有一椭圆形斑状脱发,直径约2cm,失眠多梦,胸胁疼痛,烦躁易怒,口干,二便调,舌质红,有瘀点,苔少,脉弦。
既往有“高血压2级 很高危”病史,最高血压达160/100mmHg,一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粒、每日1次降压,现血压控制尚可,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5℃,P:89次/分,R:20次/分,BP:137/8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面色暗沉,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右侧发际线有一椭圆形脱发区,直径约2cm,皮肤正常,边缘清晰。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油风(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斑秃
辩证分析:患者48岁,处于女子七七阶段,肾气渐衰,天癸渐绝,阴阳失衡则失眠多梦,气血失调,肝郁气滞则胸胁疼痛,烦躁易怒,气滞血瘀则毛窍瘀阻,经气不宣,无生新血,发根失濡养则掉发,面色暗沉,舌质红,有瘀点,苔少,脉弦皆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生发。
体针:百会、神庭、头维、阿是穴、膈俞、太冲、血海、安眠、神门、肝俞、肾俞。毫针常规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接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另梅花针扣刺阿是穴,叩刺时间以病变部位皮肤出现微红、少量出血、患者有微微灼热感为宜。耳尖放血2-3次。
灸法:取阿是穴、膈俞、肝俞、肾俞艾灸20分钟。
方药: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当归10g,柴胡10g,白术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郁金10g,熟地黄10g,黑桑椹20g,黑芝麻20g,夜交藤15g,炙甘草5g,大枣10枚。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右侧发际线生出稀疏毛发,失眠症状有所减轻。按上法上方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右侧发际脱发区头发渐密,失眠多梦、胸胁疼痛症状减轻。2月后随诊,脱发区已长满黑发,发际线碎发增多,无其他不适。
按语:本案中针灸治疗斑秃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百会升提阳气,促进气血运转;神庭局部取穴,可以促进头皮部气血运行,同时配伍安眠穴可以益心安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可以宁心安神;头维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在右侧额际脱发区周围,本身属于多气多血之经,运行气血阳气至头际,又可活跃局部气血,使秃发区气血充足。膈俞、血海为调血穴位,可以补血活血,又有治风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说,气滞血瘀型脱发主要因血不养发则生风,风行欲坠则掉发,因此膈俞、血海又可通过治血息风固发。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与血海配合可行气活血、化瘀通窍;肝俞、肾俞可培补肝肾,患者处于七七阶段,肾气渐衰,行气活血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补肝肾。阿是穴为脱发区域,局部针刺或梅花针扣刺,直接刺激患处,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取阿是穴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艾灸膈俞可活血理血;艾灸肝俞、肾俞调补肝肾。再内服中药汤剂,以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为主方加减,共奏疏肝理气,活血生发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