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面痛
2022-06-26 16:57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面痛
常教授认为:面部为太阳经、阳明经和少阳经行经之处。《冯氏锦囊秘录》曰:“面痛为火,盖诸阳之汇,皆在于面”《儒门事亲》记载:“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常教授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所致,其中外感风邪最多见,风邪又可挟寒、挟热、挟湿,诸邪壅遏经脉,阻滞于络,经行不畅,络闭不通,不通则痛;内因则为肝、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风动之变由生,邪阻经络或上犯清窍,壅遏为痛;亦可因肝肾阴虚或脾虚血亏,经络失荣而痛,针灸治疗应扶正驱邪,基本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临床取穴以“分筋论治”为主,眼部痛可以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病证;上颌、下颌部疼痛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病证。艾灸治疗痛证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如《神灸经纶》中记载:“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医学入门》中记载:“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温复也。”对于“不通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通作用,以通为主,通中有补,以达行气活血之效;对于“不荣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补作用,以补为主,补中有通,以达补血活血之效。
【验案一】
姚X,女,66岁,农民。初诊时间:2020年3 月1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右面部疼痛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左侧面部突发阵发性疼痛,呈刀割样,有灼烧感,每次发作时间约3min,每日发作数次,疼痛以上、下颌处较为明显,颧髎穴附近痛不可触,牵涉至整个面部,休息后会自行缓解,而后又复发。当时未予以重视,后近1月来因复发次数增多、疼痛时间延长,今慕名前来就诊。现症见:左侧面痛,疼痛以上、下颌处较为明显,颧髎穴附近痛不可触,牵涉至整个面部,疼痛呈烧灼、刀割样剧烈跳痛,痛时伴面红、面肌痉挛、流泪,二便可,纳寐欠佳,口不苦,舌暗,苔白,脉弦涩。
查体:T:36.3℃,P:98次/分,R:20次/分,BP:108/90mmHg。精神可,三叉神经第2分支局部有压痛点,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VAS评分:8分。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面痛(寒凝血瘀证)
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辨证分析:患者66岁,老年女性,天葵已竭,脏腑气血亏虚而卫外不力,4年前有明确感受寒邪史,病程日久,寒邪逐渐入里,凝滞经脉,以致气血不得畅通,不通则痛,故疼痛呈烧灼、刀割样剧烈跳痛,舌暗,苔白,脉弦涩为寒凝血瘀停滞之象。
治法:取阳明经为主,温阳散寒,活血止痛,手法平补平泻。
体针:颧醪穴、合谷、下关、承浆、翳风、大迎、内庭。
灸法:颧髎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2寸毫针在颧醪穴垂直进针1.5寸左右,行提插捻转泻法,待病人产生触电样感后将针身稍提起,在针柄套2cm长艾柱点燃,施行温灸,灸2壮。余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嘱每日来诊1次,但患者因疼痛逐渐减轻,常隔2~3天治疗1次.
二诊: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明显减轻。但疼痛每日仍有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min。在之前体针及灸法基础上,再加灸加足三里,继治一疗程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颧醪穴归于手太阳小肠经,具有熄风通络之功,且为太阳、少阳之会穴,针行泻法,可疏导面部经气,消太阳风热、泻少阳风火,而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若因受寒而发,或久痛不愈,寒凝经络,则在针柄加艾柱温灸,以温经通络,扶正祛邪,寒去络通,痛也自消。故每获效。本病案中患者为66岁,因受凉诱发面痛,年近古稀,天癸耗竭,易因虚致瘀,加之外感风邪,《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记载:“伤于风者,先受之。”且病人病程较长,病情夜间为重,淤滞较重,故在局部选颧髎穴进行透刺,可透达郁邪,通经活络,配合重用灸法,温经散寒,消瘀散结。一疗程后病情缓解,加灸足三里以扶助正气。
【验案二】
患者:郑×,男,27岁,未婚。初诊:2020年4月26日。
主诉:反复头面部疼痛半年,再发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因情绪激动与人争吵后出现右侧眼眶针刺样疼痛,可向同侧额颞部扩散,约1小时后自行好转,此后每当压力大或情绪激动时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日固定时间发作1小时,并伴有面部潮热,右眼睑红肿,鼻塞,恶心等症状,自服布洛芬或卡马西平后症状可缓解。2天前,患者因熬夜后再次出现右侧眼眶周围烧灼样疼痛,口服卡马西平疗效不佳。现症见:右侧眼眶烧灼样疼痛,可放射至右侧额颞部及上颌部,每晚9时出现,持续1小时左右缓解,伴有右眼眼睑水肿、流泪,畏光、畏声,口干、口苦,恶心欲呕,夜寐欠佳,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既往体健。
查体:T:36.7℃,P:90次/分,R:19次/分,BP:128/85mmHg。神清,营养中等,面部潮红,右眼眼睑稍肿,球结膜膜充血,咽部稍充血红肿,双侧扁桃体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面痛(肝火上炎证)
西医诊断:丛集性头痛
辨证分析:患者27岁,青年男性,有长期工作熬夜史,情绪易怒,以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火盛则易动风,肝经火邪随风上扰头面,且肝开窍与目,则眼眶周围疼痛为甚;热盛伤津兼见口干、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为火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肝泻热、疏肝止痛。
体针:阳白(右)、头维(右)、太阳、下关(右)、迎香(右)、合谷、太冲、风池。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灸法:取下关(右)、太阳(右),隔蒜灸。
操作: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3厘米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右侧下关、太阳穴区,上置小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灸满9壮为宜。
方药:龙胆草10g,炒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车前子10g,川木通10g,生地30g,当归10g,白芍60g,珍珠母30g,川芎10g,乳香10g,没药10g,桑叶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二诊:经5次治疗后,患者眼部疼痛明显减轻,眼睑水肿消失,结膜无充血,畏光流泪好转。疼痛每日仍有发作,持续时间小于5min。继按上述体针及灸法治疗5次,以巩固疗效。
按语:丛集性头痛部位以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循行所过为主,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其支者,从耳后别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阳维脉“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因此,在局部、近部选阳白、头维、风池、下关,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瘀。阳白首见于《甲乙经》,主治头痛如破,目赤肿痛。合谷为手阳明经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远取合谷可祛风通络,疏调气血,活血化瘀。配以足少阳表里经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开四关,疏肝理气,共泻肝经实热,两穴相配,上下同治,正如《灵枢·终始》所言“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选用隔蒜灸取下关、太阳,一则隔蒜灸有清热解毒之效,善治痈、疽、疮等热证,配合灸法达到以热泻热的效果,二则下关、太阳系局部选穴,旨在加强局部经络气血的疏导作用。再内服中药汤剂,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清肝泻热,疏肝止痛之效。
【验案三】
患者:陈×,女,33岁,已婚。初诊:2019年4月26日。
主诉:发作性右面部疼痛1年。
现病史:1年前右面部突发阵发性刺痛,以眼部、鼻部为主,伴颈肩部疼痛,呈刀割样,有灼烧感,每次发作时间约5min,每日发作数次,多在夜间发作。痛甚难忍,难以入眠,甚则不敢张口和纳食。服止痛药可暂缓解,约半小时后可再次发作。患者为面痛所苦,精神憔悴,痛多在有测面部伴颈肩部。纳少,口干、大便干,小便短赤,苔黄厚,脉缓有力。既往体健。
查体:T:36.5℃,P:86次/分,R:19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面部潮红,右眼眼睑稍肿,球结膜膜充血,心肺无异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面痛(阳明湿热证)
西医诊断:翼管神经痛
辨证分析:患者33岁,女性,平素嗜食辛辣,感受湿热之邪,邪热壅盛,上扰清窍,气滞经脉而气血失调,气机阻滞,久则络脉瘀阻,不通则痛;热盛伤津兼见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苔黄厚,脉缓有力为阳明湿热之象。
治法:取阳明经为主,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手法平补平泻。
体针:合谷、下关、承浆、翳风、大迎、内庭。
灸法:取下关(右)、攒竹(右),隔蒜灸。
操作: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3厘米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右侧下关、攒竹穴区,上置小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灸满9壮为宜。
方药:龙胆草10g,郁金9g,厚朴9g,苦杏仁9g,瓜蒌18g,茯苓9g,泽泻9g,薏苡仁30g,陈皮6g,法半夏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二诊:经10次治疗后,舌苔黄厚不再,阳明经湿热暂退,面痛明显缓解,可张口饮水及流质饮食,患者夜间可入睡许久,情绪较前平稳,连续治疗20次,病情基本痊愈。
按语:本案取阳明经穴泻湿热之邪,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以远部循经取穴与局部选穴相结合,合谷为四总穴之一,有面口合谷收之称。合谷为君穴主穴,有疏泻阳明经热,激发经气,止痛之功。辅以下关、承浆、翳风、大迎、内庭诸穴,起协同作用,可加强合谷效力。隔蒜灸取下关、攒竹,一则隔蒜灸有清热解毒之效,善治痈、疽、疮等热证,配合灸法达到以热泻热的效果,二则下关、攒竹系局部选穴,旨在加强局部经络气血的疏导作用。兼服中药,清热祛湿,通利三焦旨在疏通经脉气血阻滞,已达到活血止痛,痛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