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痛经
2022-06-26 17:02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痛经
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是指妇女每逢月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以青年妇女多见,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生为特点。本病与胞宫、冲脉、任脉、肝、肾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素体肝肾亏虚、气血虚弱,经期前后血海满而溢泄,气血骤虚,冲任、胞宫失养,“不荣则痛”;或肝郁气滞、寒邪凝滞、湿热郁结等导致的淤血阻络,客于胞宫,损伤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针灸治疗本病有独特的疗效,可以调理冲任、温经止痛,尤其对于原发性痛经等疗效显著。
常教授认为:痛经多由先天不足,再加情志所伤、起居失调、六淫邪气外感所致。与冲任瘀阻、冲任脉虚有关。艾灸治疗,对于实证应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基本治则为通调冲任、养血活血;对于虚证基本治则为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临床取穴对于实证取中极、地机、三阴交、神门,并配太冲、血海疏肝理气、活血养血,配关元、归来补气生血、温经散寒。对于虚证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并配气海、脾俞补气养血、健脾养胃,配太溪、肾俞补髓养精、强肾固本。《类证治裁》有云“经期前后腹痛,虚实悬殊,经未行而先痛者,血为气滞,经通则痛自除。经已行而犹痛者,冲脉本虚,血去则痛益甚。滞者理其气,温而行之;虚者培其营,峻以填之。”对于不通者,艾灸通过其温通作用,活血行气,通其经络;对于虚者,艾灸通过其温补作用,补气活血,荣养经络。
【验案一】
患者:张xx,26岁,未婚,初诊:
主诉:经期少腹疼痛3年,加重3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平素喜食冷饮,3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月经来潮时,少腹剧痛,疼痛呈阵发性,甚至蜷缩难以直立,自觉手足肢冷,经期过后疼痛方止。3月前感冒后疼痛进行性加重,经多方治疗无效,具体诊疗过程不详,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经期少腹疼痛,血量减少,经色暗红,挟有瘀块,腹部拒按,脸色青白,手足不温,兼有经期乳房胀痛。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舌边有瘀点,舌下络脉明显,脉弦紧。
既往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液史,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 36.2°C, P: 80次/分, R: 18次/分, BP: 108/74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
中医诊断:痛经(寒凝气滞、血瘀阻络)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辨证分析:患者26岁,年轻体健,形气较为充实,然平素喜食冷饮,手足不甚温,3月前感受寒邪,寒邪凝滞经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入络,形成瘀血,导致气血运行进一步不通,不通则痛;气机阻滞,从而导致乳房胀痛;瘀血阻络,故经血中有血块,舌淡,脉弦紧,为寒凝气滞,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体针:中极、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次髎、太冲、血海、关元、归来。毫针常规刺法,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中极、神门、三阴交,艾灸20分钟。
方药:当归15g,乌药10g,延胡索10g,川芎10g,吴茱萸10g,桂枝10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小茴香6g。10剂,每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忌食生冷。
二诊:经一诊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经血中仍有血块,经期时乳房胀痛缓解但仍有胀感。按上法,加隔附子饼灸每穴8-10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并于晚上睡觉前泡热水脚20分钟。患者诉经上述两个疗程后症状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实证型痛经取脾经的腧穴为主,疼痛在经期、经前期,且疼痛为绞痛、灼痛、刺痛,一般拒按,月经量少、质地粘稠、经色较为暗淡,经血中有瘀块。本病因为平素食生冷,手足不温,寒邪侵体,凝滞经脉,经期疼痛剧烈,经血有瘀块。针刺以中极、地机、三阴交为主穴,中极为任脉穴,与三阴经交会,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为治疗女性生殖泌尿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穴;地机为足太阴脾经㕁穴,为血中之气穴,足太阴经循行经过少腹部,阴经㕁穴治血证,可调经止痛。选取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配以太冲、血海有疏肝理气、活血养血之效,可缓解气滞血瘀导致的乳房胀痛、脉弦;配以关元、归来有补气生血、温经散寒之效,可治疗寒凝血瘀的冷痛拒按。针刺以上穴位可达到通经活血、行气除滞,通则不通。神门为心经原穴,可调神止痛。艾灸、隔附子饼灸,一是温痛经脉,散寒行气祛瘀;二是温补肝肾,女子以肝为先天,肾为先天之本,温补两脏来调理全身;三是隔附子饼灸可以促进子宫合成释放前列腺素增加,缓解子宫内血管痉挛,达到止痛的效果。再内服中药汤剂,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加减,共凑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之效。
【验案二】
患者:吴xx,37岁,已婚。初诊:
主诉:经期及经后少腹疼痛5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在5年前应不慎摔倒致流产,此后每年冬季出现腰部长时间冷痛,每次月经期及经后出现少腹隐痛,并伴有腰部酸软无力疼痛,时有头晕眼花,耳鸣。经多方治疗无效,具体诊疗过程不详,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经期及经后少腹隐痛,喜揉喜按,经血量少,色淡,并伴有腰部酸软无力疼痛,时有头晕目眩,耳鸣,夜寐不安多梦,纳食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脉沉细。
既往:有滑胎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外伤、输液史,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 36.2°C, P: 80次/分, R: 18次/分, BP: 108/74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
中医诊断:痛经(肝肾亏损)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辨证分析:患者37岁,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气血脏腑功能下降,五年前因流产,气血损伤,肝肾亏损,不能荣养经络,出现腰部酸软疼痛,肝经循行经过耳部、开窍于眼,气血亏虚,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肝肾为女子之本,不荣则痛,
治法:补养肝肾,调经止痛。
体针: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十七椎、次髎、肾俞、太溪、气海、脾俞、神门。毫针常规刺法,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灸法:取阿是穴、中极、气海、脾俞、太溪、肾俞,艾灸20分钟。
方药:杜仲10g,续断10g,熟地10g,当归10g,炒白芍10g,益母草15g,焦艾10g,巴戟天10g,乌药1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注意休息,忌食生冷。
二诊:经一诊后治疗后,症状有明显好转,疼痛程度及次数降低,头晕目眩症状减轻,但其经期腰部仍有酸痛感。按上法,加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脾俞、神门温和灸20分钟,并于每晚睡觉前泡热水脚30分钟,继续治一疗程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述两个疗程后,诸证得以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虚证型的痛经主要出现在经期和经后,一般为隐痛、空痛,有时有坠痛感,喜揉喜按,月经量较少,经色较为暗淡,患者肝肾亏损,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损伤气血,则易出现夜寐不安多梦等。主穴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任主胞宫,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较好;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属于强壮要穴,有很好的补益气血的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脾益气、调补肝肾、疏理气机,三穴配伍,共同调补人体气血,气血充足则胞宫得养则冲任自调。选取十七椎、次髎,为痛经的经验效穴。患者出现小腹隐痛、舌淡、脉细无力等则为气血虚弱的表现,配气海、脾俞来补气养血、健脾养胃;出现腰骶酸痛、耳鸣等为肾气亏虚,配伍太溪、肾俞来补髓生精、强肾固本。神门为心之原穴,有调心安神,镇静止痛之效。用量小火微时间长的温和灸,一是利用艾灸的温热效应,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二是利用艾灸的温补效应,补髓填精,补益肝肾。《本草从新》里记载:“艾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之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胞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不荣则痛是虚寒型痛经的基本病机,温和灸简便安全,温阳通络,可以很好地温补肝肾,补益气血,从而荣养经脉,达到缓解治疗痛经的效果。再内服中药汤剂,以益肾调经汤为主方加减,共凑补养肝肾,调经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