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白细胞减少

2022-06-26 16:38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属于常见血液病。多数病人病程短暂呈自限性无明显临床症状持续性白细胞减少可有头晕眼花肢倦,少气懒言,腰酸背痛,嗜睡困倦,健忘,耳鸣,自汗,纳呆等。当白细胞计数<2.0×10⁹/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L时,表现为突发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等,严重者甚至有吞咽困难等症状,死亡率极高。可分为原发件和继发性两类。多由理化因素、感染以及相关疾病,通过人体变态反应和对造血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或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或破坏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而引起。

等表现当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诸虚不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本虚(即脾肾两虚)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滋养,若脾虚气血无以生化则成血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不足则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气血生成也会受影响。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功能失常,导致肾气虚弱反之,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而成本病。此外,热毒侵袭和瘀血凝结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热毒(放、化疗)之邪侵犯人体,营阴被劫之故。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少数则兼有血热之证; 根据中医学"久病必瘀"的传统认识,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见有血瘀的临床症状表现。针灸对本病的疗效较好,但应同时治疗原发病。注意预防,避免滥用药物,控制放、化疗剂量,尽量减少理化因素的刺激。

常教授认为,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虚劳范围。病因不外乎外邪和内伤。外邪包括病毒、细菌、药物、放射线等。内伤则取决于赋体质的强弱及情志所致。外邪内伤互为因果,以致气血亏损、阴阳失调、脏腑虚损而发病。以气血两虚最为突出,常与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关系密切。“气为血帅”,气能生血,“血为气之母”。气血二物质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亏损”,虚久致损,五脏皆有。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关键在脾肾,故脾肾亏虚是本病之根本,故治疗时宜着眼于补脾益肾,培元固本。

的作用,膏肓俞是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常用穴,三穴共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验案

患者:某男,39岁。技术员。初诊:2019年3月22日。

主诉:头晕、乏力3年,嗜睡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3年来乏力,且易感冒未做系统治疗,症状反复现症见:面色萎黄,头晕气短,神疲乏力,偶有恶心,嗜睡困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既往有10年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输血及外伤史。否认肝炎、结核及伤寒等传染病史。

查体:T:37.3℃,P:78次/分,R:26次/分,BP:125/86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全身皮肤粘膜淡白,无皮疹、出血点及瘀斑瘀点。面色萎黄无华。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腹壁柔软,腹壁稍厚,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下缘在肋下1cm,剑突下4cm,质软,边缘钝,表面光滑,无结节及压痛。脾、胆囊未触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肝浊音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肝、脾及肾区无叩击痛,腹部无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存在,不亢进,无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2×109/L,中性73%、淋巴25%,单核1%。

中医诊断:虚劳(脾气虚证)

西医诊断:白细胞减少症

辨证分析:气虚则失于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肢体失养,则见嗜睡困倦;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脾气虚,清阳不得升达于脑窍、头面,故见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为脾气虚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培元固本

体针脾俞肾俞膏肓足三里气海大椎中脘、胃俞予以常规针刺治疗,针刺脾俞肾俞膏肓胃俞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足三里、气海、膏肓针刺捻转补法,留针 30min。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体针治疗结束后,以温和灸法施术脾俞肾俞膏肓足三里,每次10分钟。

方药:参、黄芪各25g,当归20g,白术15g,五味子各12g,陈皮、茯苓肉桂、炮姜、防风各10g,甘草6g。10付,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穴压豆法(脾、胃、肾、内分泌、皮质下,每次取34个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行间歇性刺激两耳交替

经治3个疗程后白细胞数5.7×109/L,中性73%,淋巴25%,单核3%,患者自觉症状也明显好转

按语:祖国医学无白细胞之称,其为血液组成部分,具有抗御病邪之能力,乃属于正气范畴。人体抗御病邪正气的生成和盛衰,与脾肾二脏最为密切。本案脾气不足,以气虚、阳虚为本,故取膏肓、大椎补气通阳中脘为胃的募穴,八会穴的可健脾利湿降逆。取脾、肾之背俞穴补肾健脾;足三里为益气补虚之常用穴温和灸之以温补脾肾之气。服用四君子加减健脾利湿益气。针灸药并用,健脾益气,培元固本,疗效尚佳

【验案

患者:某,女,72 岁,退休工人初诊:2017年10月16日。

主诉:神疲乏力,伴失眠20余年。

现病史:患者因工厂工作环境造成放射性损伤,于二十多年前出现神疲乏力、肢体酸软、失眠等症状,经职业病防治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曾口服利血生(20mg/次,3次/天)等西药治疗。现症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畏寒肢冷,腰骶部酸软无力,纳尚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晚口服阿普唑仑片(0.4mg,1片/次)方可入睡,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体:T:36.3℃,P:74次/分,R:27次/分,BP:135/82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粘膜苍白,少量出血点及瘀斑瘀点。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无溃疡和斑翳。脊柱无畸形、压痛及叩击痛。两下肢浮肿显著,无畸形、静脉曲张及杵状指、趾。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 2.6 × 109/ L,血红蛋白( Hgb) 103g /L,PLT 3.0 × 109/ L,红细胞沉降率23 mm/h

中医诊断:虚劳(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白细胞减少症

辨证分析:分别先、后天之本,脾肾阳虚则周身失于暖煦,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脏腑无以温养充实,气血无以滋生,故平素周身乏力;脾阳虚水谷失于运化则大便稀;气血不能上荣于脑,则清窍失养而头晕;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府失荣养,见腰骶部酸软无力。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则阳虚之象

治法:温补脾肾、调神安神。

体针:百会、四神聪、印堂、脾俞、肾俞、内关、神门、中脘、关元、足三里、复溜、太溪。百会直刺,四神聪针尖向百会方向斜刺,均施平补平泻法,使患者自觉酸胀为度;印堂向鼻根方向斜刺0.3~0.5寸,内关、神门直刺0.3~0.5寸,捻转补法;足三里、复溜、太溪 中脘、关元均直刺,提插补法。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针刺结束后,取双侧脾俞、肾俞,以小火力、轻吸力拔罐,留罐5min,每周2次。

灸法:针刺得气后中脘、关元足三里穴的针柄上插入1-2cm艾炷施灸。

方药:附子(先煎)、肉桂、枣仁、山药各15g,菟丝子、熟地、当归、远志、白术、杜仲各12g,山茱萸20g,党参10g,枸杞子9g炙甘草6g。7付,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治疗1周后,患者面色较前红润,精力较前充沛,畏寒肢冷症状有改善,继续上述治疗方案巩固治疗2个月,复查血常规,白细胞 5.76×109/L。

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 L。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药物、化学药品和放射性物质有关。该患者因工厂工作环境造成放射性损伤,导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外邪内侵,致正气不足,脾肾阳虚,气血亏耗,神失所养,当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本案宜“虚则补之”,夫人之虚……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原,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医宗必读》),治宜温补脾肾、调神安神。针刺中脘、关元、足三里施以补法,调养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借温针灸温经、扶正,加强固护脾胃、温补脾肾的作用; 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补肾气,母穴复溜滋肾阴,施以补益手法,使肾中精气充足,又阴中求阳,固本培元。肾俞穴功偏补肾阳,选背俞穴之脾俞、肾俞轻吸力拔罐,补益脾肾之阳气。患者常年失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神失所养也阻碍了正气的恢复,故温补脾肾治本的同时宜调神安神。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百会居巅顶,属督脉,合四神聪,升阳益气、安神调神之力强。心藏神,主神明,针刺心包经络穴内关,心经原穴神门,调心神,补心气,印堂宁心安神。调神诸穴合用,既可安神治标以助眠,又能调和全身气血,激发脏腑功能,助补虚治本。服用右归丸加减温肾助阳,养血安神。通过以上针灸诸术之施,并配合方药,可以促进骨髓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利于骨髓造血功能重建,减轻骨髓抑制,提升外周血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