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痹症
2022-06-26 16:42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痹证
痹证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痹证的发生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肉、筋、骨。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可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等,痹证以实证多见。基本病机为经络不通,气血痹阻。西医学中,痹证多见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中。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对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效果尤佳,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针灸治疗痹症有一定疗效,痹症在中医学里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临床治疗以疏经通络、通痹止痛为原则,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针灸取穴以局部腧穴配合阿是穴,加上辨证选穴。辨证为风寒湿痹证者可配合艾灸治疗以温通经络。
【验案一】
患者:王某,女,54 岁,于2017年9月21初诊。
主诉:双侧踝关节红肿疼痛4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4日前因劳动回来自觉身有发热恶风,疲倦纳差,咳嗽吐痰,随后出现双侧踝关节红肿疼痛,不能行动,经某诊所用土霉素、APC、强的松治疗,病情有所好转。现症见:发热恶风、咳嗽吐痰症状基本消失,但踝关节(双侧)肿痛,有时其他关节有移动疼痛,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两腿不能行走,小便赤少,大便干,纳欠佳,寐欠安。
查体:T:36.2℃,P:66次/分,R:18次/分,BP:105/70mmHg。形体消瘦,痛苦面容,双侧踝关节红肿,有按压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热痹
西医诊断:风湿热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踝关节红肿疼痛为主,兼其他关节有游走疼痛,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热痹。
治法:清化湿热,通痹止痛
体针:阿是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大椎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知母 18g,石膏 30g,炙甘草 6g,粳米 10g,桂枝 9g,防己 15g,滑石 15g,连翘 9g,山栀 9g,薏苡仁 15g,鸡血藤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行走已如常人,食便俱佳。
按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踝关节红肿疼痛为主,兼其他关节有游走疼痛,常教授辨证为热痹,治则与风寒湿痹不同,临床应悉心辨证,此乃临床能否奏功的关键。针灸取穴以局部腧穴配合阿是穴及辨证选穴。疼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痹痛遂解。配合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清化湿热,通痹止痛,针药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验案二】
患者:王某,女,30岁,2009年4月8日初诊。
主诉:肢体多处关节疼痛,游走不定1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素体虚弱,身易汗出,1月余前自觉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包括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处受累,身体有拘急感,经某医院检查,西医诊断疑为“风湿性关节炎”,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求针灸治疗,遂至我院就诊。
查体:T:36.4℃,P:68次/分,R:18次/分,BP:115/70mmHg。形体消瘦,心肺无异常,肢体关节无异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中医诊断:痹证 风寒湿痹。
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分析:患者素体虚弱,风、寒、湿邪痹阻肢体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故发为痹症。
治法: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体针:阿是穴、曲池、外关、阳池、阳陵泉、膝眼、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灸法:配合温针灸法。
方药:桂枝新加汤合芍甘汤。处方:桂枝9g,炒白芍30g,炙甘草9g,鲜生姜15g,红枣(去核)8枚,党参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4月13日二诊,针药结合治疗后自汗止,身体拘急轻微,肢体关节疼痛亦减其大半,脉象渐趋缓和,原方续服2剂巩固疗效,诸症皆平,一切情况良好,停药。
按语:患者辨证为风寒湿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常教授针灸取穴以局部腧穴配合辨证选穴。疼痛部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痹痛遂解,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另配合温针灸法温通经脉、散寒除湿。此外,常教授根据患者体虚自汗,营卫不调,汗出日久则伤耗荣血,筋脉失其濡养,卫阳不得宣通而成痹痛,以桂枝新加汤加减治疗以解肌祛风,益气和营,该方即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组成。方用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加重生姜之量,以通阳和卫,散外邪;加重芍药之量以增强和营养血;加人参补卫气,益营血,以顾汗后里虚。本方既益气和营补虚损,又解太阳未净之邪气,为扶正祛邪、补散结合、表里同治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