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绝经前后诸症
2022-06-26 16:46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绝经前后诸症
绝经前后诸症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主要与先天禀赋、情志所伤、劳逸失度、经孕产乳等因素有关。本病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肾精不足,冲任亏虚。女子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渐亏。肾之阴阳失调,易波及其他脏腑,或其他脏腑病变,久而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于肾,常累及于心、肝、脾等脏。针灸可明显缓解绝经前后诸症之症状,临床针药结合疗效甚佳。
常教授认为:七七之年为女子生理状态的重要转折期之一,在此时期,受身体内外环境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衰,素性抑郁,素有痼疾或因社会及生活环境变化,致使肾气阴阳失衡而发病。该时刻天癸将竭,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亏虚。或因肾阴不足,阳失潜藏,肝阳上亢;或因劳心过度,营血暗伤,心血亏损;或因肾阳虚衰,失于温养,导致脾胃虚弱;或因脾失健运,痰湿阻滞,造成痰气郁结。肾是其他脏阴阳之本,故肾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肝肾、脾肾、心肾等多种病理改变,从而使本病证出现诸多表现。本病发病以肾虚为本,注意根据临床表现辨其气血阴阳,针灸治疗时应注意固护肾气,如涉及他脏,应兼而治之。其基本治则为补益肾精,调理冲任。取穴以关元、三阴交、肾俞、太溪为主,亦可辨证配伍灸法治疗。
【案例一】
患者:李xx,女,50岁,已婚。初诊:2020年9月3日。
主诉: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多梦2年余。
现病史:患者绝经2年,诉2年前因孩子高考操劳过多度后出现五心烦热,入睡困难,多梦,曾自行服用“褪黑素”2粒 Qn,入睡有所改善,余症状未见缓解,为求系统诊治前来我院就诊。现症见:五心烦热,入睡困难,多梦,盗汗,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食纳可,小便黄,大便尚可,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有手术史,于1998年剖宫产一活男婴,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月经史:48岁,月经规则,经量正常,无痛经史。
婚育史:已婚,结婚年龄25岁,已育,1子。
查体:T:36.1℃,P:77次/分,R:18次/分,BP:125/7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耻骨联合上方见一长约10cm横形陈旧性手术疤痕,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肾阴虚证)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症
辨证分析:患者50岁女性,天癸竭,冲任二脉虚弱,操心孩子高考,忧思过多,营阴暗耗,阴阳失衡,遂致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燥;阴阳失衡则症见不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为肾阴虚证。
治法:滋肾益阴
体针:肾俞(双)、关元、三阴交(双)、太溪(双)、照海(双)、百会、神门(双)。毫针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方药: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远志6g、枣仁12g,菟丝子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其放松心情,睡前半小时关闭电子设备,可进行半小时冥想或适当拉伸放松肌肉。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患者睡眠情况较前缓解,但仍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按上法加足底涌泉穴艾灸20分钟,继续治疗以稳定疗效。患者诉经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本案患者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多梦,小便黄,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肾阴虚之绝经前后诸症,针灸治疗以肾俞(双)、关元、三阴交(双)、太溪(双)为主穴。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是肾之精气聚集之处,为补肾之要穴,配合肾经原穴太溪穴,行补肾益阴之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益肾原,调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经交会穴,可调气血,益肾气,诸穴合用,滋肾益阴则诸阴虚之症自除。患者失眠,多梦,再配以百会、神门,百会、神门、三阴交配伍为“三才配穴”,上应天,主气,引阳入阴;中应人,主神,安神定志;下应地,主精,补益肝肾,三穴配伍,标本兼治,既可填补肾精,育阴潜阳,又可安神助眠。涌泉归属足少阴肾经,是本经脉气所出之井穴,在五行中属木,具有滋阴降火、清利泄热之用,艾灸涌泉补益肾气、引热下行,再内服中药汤剂,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加减针药共用共奏滋肾益阴之功。
【案例二】
患者:吴x,女,47岁,已婚。初诊:2019年6月5日。
主诉:月经紊乱伴头晕、耳鸣、健忘半年。
现病史:患者诉近半年来月经紊乱,量多或少,伴头晕、耳鸣、健忘,为求系统诊治前来我院就诊。现症见:月经紊乱,量多或少,头晕耳鸣,乍寒乍热,烘热汗出,患者素来怕冷、腰背冷痛,食纳可,小便清长,大便溏,舌淡,苔薄,脉沉弱。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月经史:上次月经2019年5月10日,月经不规则,经量少,无痛经史。
婚育史:已婚,结婚年龄20岁,已育,2子。
查体:T:36.4℃,P:60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肾阴阳俱虚证)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症
辨证分析:患者48岁女性,绝经前后,天癸渐竭,冲任失调,故月经紊乱,量时多时少;肾虚精亏则头晕耳鸣、健忘;肾气渐衰,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则乍寒乍热,烘热汗出;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怕冷、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患者舌淡,苔薄,脉沉弱,辨为肾阴阳俱虚证。
治法:阴阳双补。
体针:肾俞(双)、关元、三阴交(双)、太溪(双)、命门、照海(双)、百会、足三里,毫针常规针刺,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灸法:肾俞、命门,温和灸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方药:仙茅9g、淫羊藿12g、当归9g、巴戟天10g、黄柏4g、知母4g、女贞子9g、墨旱莲9g、何首乌9g、龙骨9g、牡蛎9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嘱患者多休息,少劳作。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患者诸症明显好转,按原方案继续治疗以稳定疗效。患者诉治疗后经量正常,无特殊不适。
按语:本案患者为肾阴阳俱虚之绝经前后诸症,治疗上选择任脉穴位及肾经的背俞穴、原穴,肾俞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肾气输注之背俞穴,内应肾脏,具有滋补肾阴,温补肾阳,阴阳双补之特性,是补肾之要穴,凡肾气亏虚之疾皆可用之。关元穴归属任脉,在下腹部,位于身体的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关元具有温肾补阳、培元固本、疏调下焦之功效。三阴交可益肾、调补冲任。太溪益肾补虚,滋阴调经。配以命门、照海,命门为督脉经穴,乃本经脉气所发,系五脏六腑之本,穴在第十四椎(第二腰椎)下凹陷处,正当两肾俞之中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有培元补肾,疏调经气作用;照海归属足少阴肾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为阴跷脉之起始穴,针刺本穴有调整足少阴肾经与阴跷脉气血的作用,是治疗肾阴所致诸疾之常用要穴。该患者头晕耳鸣为肾精亏虚、脑髓失养的表现,脑为髓之海,督脉入络脑,故选择位于巅顶的百会,可清头目、止眩晕;足三里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调理月经;患者怕冷,腰背冷痛,艾灸命门、肾俞可温肾助阳、散通络止痛,再内服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共奏补肾填经,滋阴填精,温肾助阳,阴阳双补之功。
【案例三】
患者:李xx,女,50岁,已婚。初诊:2021年12月5日。
主诉:月经紊乱伴心烦易怒、头晕、头痛2年。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月经量多,经期或提前,或推迟,经期不准,常伴心烦易怒,时有头晕,头巅顶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今为求系统诊治前来我院就诊。现症见:月经紊乱,月经量多,经期或提前,或推迟,经期不准,时有心烦易怒、头晕、头痛,食纳尚可,夜间难以入睡,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有手术史,于2010年因急性阑尾炎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月经史:末次月经2021年12月2日,月经不规则,经量多,无痛经史。
婚育史:已婚,结婚年龄22岁,已育,1子1女。
查体:T:36.3℃,P:72次/分,R:18次/分,BP:158/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肝肾阴亏,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症
辨证分析:患者50岁女性,素有高血压病史,绝经期前后,冲任失调,故月经紊乱;肝肾阴不亏,阳失潜藏,阳热内盛,故心烦易怒,扰动冲任、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行经量多;肝阳上扰,故见巅顶疼痛;舌红少苔,脉弦细,此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征。
治法:平肝潜阳,益水涵木。
体针:肾俞(双)、关元、三阴交(双)、太溪(双)、太冲(双)、百会、风池(双)毫针常规针刺,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方药: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丹皮9g、桑寄生9g、杜仲9g、川牛膝12g、益母草9g、白芍9g、夜交藤9g、茯神9g,水煎服,每日一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情况明显好转,无其他不适,按原方案继续治疗以稳定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月经紊乱,时时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可辨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绝经前后诸症,针灸治疗选择任脉穴位及肾经的背俞穴、原穴,取肾俞、太溪补益肾精以治疗该病之根本;关元属于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益肾元,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的交会穴可疏肝、益肾,理气开郁,调补冲任。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具有疏肝解郁、清泻肝火、调补肝血的作用。百会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百”,众多之意;“会”,即交会,此穴为手三阳、足三阳、督脉、足厥阴经交会之处,位于人体最高正中之处,百病皆治,故名百会,可清头目、止眩晕;风池位于头部,属于近部取穴,舒调头部气机,止晕止痛。内服天麻钩藤饮,针药共用平肝潜阳,滋肾益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