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困倦、脾气大?春季养肝,中医推荐按摩这5个穴位……
2024-04-25 10:10 作者: 叶勇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医师 叶勇
进入春季,万物生长、生机盎然。本该是精力充沛的季节,但不少人却常出现困意绵绵、疲倦乏力、焦虑抑郁、腹胀腹泻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四时相应”,养生当顺应自然,才能“形与神俱”。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人体阴阳与自然不相适应的结果。因此,春季养生当遵循春季气候特点,以度其时。
五行中,春属木,与肝相应,为“阴中之阳”。春季始临,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这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故春季养生应着重于养肝,着眼于保护初生之阳气。
肝有哪些功能?
“肝”是五脏之一,肝气具有木性向上、升发条达的特点,因此肝的主要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的功能包括胆汁排泄、乳汁分泌、月经来潮、精液排出、食物消化等多个方面。
肝能够协调脾胃升降,肝气条达则气机通畅,脾胃消化才得以运行。若肝气不足,肝气郁结不通,常常会引起食欲减退、腹胀不舒、大便干湝不调等症状。
其次,肝在调节情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气舒发不及,则会情绪低落,久则气滞引起抑郁;而疏泄太过又会助长肝火,久则气急引起暴怒。
春季天气变化反复无常,容易引起情绪问题,所以春季应适当宣泄情绪,疏肝解郁,以保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肝主藏血
肝脏的另外一个功能是“主藏血”,即是指肝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藏血的过程其实是血液出入肝的过程。在安静状态下,人体各器官血液的需要量小,有余的血液回流入肝贮藏起来;当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各器官血液的需要量迅速增加,此时肝就会把其贮藏的血液输送给其他脏器,以满足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脏在贮藏血液的基础上,能根据机体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来调节各部分的血量,以适应不同生理活动的需要,这就是肝调节血量的功能特点。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可见肝藏血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极为重要。
中医按摩养肝护肝
春季宜养肝护肝。医生介绍,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疏通经络,从而调节肝脏气血,以发挥肝的生理功能,预防和缓解一些常见的春季症状。
下文介绍了一些临床中常用的护肝穴位和推拿方法:
太溪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左右各一。
▲功效:肝属木,肾属水,太溪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源泉,能大补肾之经气,进而“滋水涵木”。
▲操作:以拇指螺纹面吸定按揉此穴,以手腕的力量带动拇指,时时均可操作。
太冲穴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间凹陷处。
▲功效: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太冲穴偏于治疗肝经实证,在操作上多用泻法,以清泻肝火、平息肝风。
▲操作:趾尖方向施以单向推法。
行间穴
▲位置:在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肝属木,木生火,当肝火太旺时,应泻其心火。行间穴为肝之荥穴,“荥主身热”,有泻心火的功效。
▲操作:朝趾尖方向施以单向推法。
阴陵泉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功效:阴陵泉穴为脾经合穴,有消除脾湿、健脾理气、安神定志的功效,适用于肝旺而失眠、多梦、腹胀腹泻的人群。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揉按,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3-5分钟。
风池穴
▲位置:位于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效: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为祛风要穴,能助阳气、和肝气、清风散热、舒筋活络,尤善治疗肝阳动风引起的眩晕、头痛、高血压等。
▲操作:用双手拇指左右各一,按压此穴至酸胀,每日轻轻按压3-5分钟为宜。
医生介绍,以上腧穴和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易行。如果在春季经常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疲惫乏力等,不妨在家试试,能有效缓解症状。
叶勇: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针灸推拿康复中心门诊推拿负责人,湖南省中医重点专科(推拿科)负责人,湖南省干部保健委专家,湖南省首届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现任湖南省针灸学会整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首届“湖湘针推能手”荣誉称号。
致力于推拿/针刀治病机制和临床研究,手法细腻柔和、轻巧精准;针刀靶点精确,快速微痛,临床推崇“精诊简治”,创新性提出“筋骨调衡”手法系列。临床擅长运用“针刀/刃针+推拿/整脊+康复/训练”治疗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狭窄、滑脱症、骨盆旋移症、寰枢关节半脱位、青少年脊柱侧弯症、体态异常等脊柱疑难病和脊柱相关性疾病(颈性眩晕、头痛、类冠心病、鼻炎、痛经等),体现中医“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原创理念。
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近20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教材10余部,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3项,湖南省针灸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