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养护肠胃,防治腹泻,做好这几件事……
2023-10-09 10:54 作者: 符佳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 喻斌
10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意味着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变大,白天秋高气爽,夜间温度下降,寒生露凝,故称为“寒露”。
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有不少因腹泻来就诊的患者。医生介绍,秋季腹泻,多为外感泄泻,与感受寒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关。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曰“湿胜则濡泄”、“寒邪客于小肠,故后泄腹痛矣”。六淫之邪伤人,胃肠功能失调,皆能使人发生泄泻,其中湿、寒二邪更是为主,因脾喜燥恶湿,湿邪易困阻脾阳,寒邪最易伤人阳气,进而影响脾之运化,而发泄泻。
寒露时节,气温骤降,我们应当如何养生,避免腹泻呢?本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注意保暖
古人云,“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已带寒意,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瑟,防寒保暖有助于防止秋季疾病的发生。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医生提醒,寒露时节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
畅达情志
进入戌土当令的九月,土燥气邪,草木槁枯,寒风萧瑟,人们的心情随着季节的转变会有很大变化,进入秋末,很多人会有阴冷失落的感觉。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不论肝气疏泄太过或肝气疏泄不及,肝火都易影响脾土,出现脾的运化失司。此时要学会潜藏情志,当出现紧张、激动、抑郁时,及时发现、及时调整,稳住自己的情绪。
适当运动
“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正是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秋高气爽,可以做一些亲近大自然的运动,如慢跑、爬山等,既能调整心情,也可达到运动的目的。适当的运动可以强健体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赶走秋乏。
早睡早起
睡眠不足易损耗阴血,因此,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利养阴。寒露起居原则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有利于阴精收藏。医生提醒,远离电子产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才能“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
内服外治
内服
俗话说“秋吃白,病不来”,入秋以后要多吃白色食物,推荐以下两款药食同源的粥,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渗湿止泻。
1
粳米山药粥
材料:粳米50克,山药30克。
做法:先将粳米炒黄,炒至焦而不糊,再将其打成粉,山药亦洗净捣成泥状,然后把二者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熟后可加胡椒粉少许,依口味适量调味,温服。
功效:具有健脾暖胃,温中止泻之功效。
2
山药扁豆莲子粥
材料:白扁豆20克,白莲子20克,粳米50克,山药50克。
做法:取白扁豆、白莲子、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八成熟,再将山药洗净捣成泥状加入一起继续煮成稀粥,依据口味适量调味,温食。
功效:具有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易于久服。
外治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经精准辨证,与中药汤剂内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穴位贴敷:是将适合患者证型的药物制成常用的膏剂,贴敷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行气健脾、扶正强身之效。
▲脐灸/艾灸:是将艾绒、艾条或是特制的药粉,在肚脐或相应腧穴上进行灸法,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将药物经皮吸收,以达到调和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团队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有着多年的养、治经验,熟研经典、博采众方、精准辨治,擅长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标本兼治。
喻斌: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脾胃病科主任,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合理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有效处理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及危重急症,擅长治疗消化、心脑血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
现任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生理科学会临床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生理科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消化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及湖南省科技评审专家信息库成员、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符佳:医学硕士,主治医生,主攻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十年。现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中西医诊治,如急慢性胃肠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