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44
2022-06-18 19:26 来源部门: 黄政德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管理员3 作者: 庞瑞涵
患者姓名 | 性别 | 女 | 初/复诊 | 初诊 | 出生日期 | 60岁 | ||
医案名称 | 慢性胃炎 | |||||||
初诊日期 | 2020-10-10 | 医院病历号 | ||||||
主症 | 胃胀 | |||||||
现病史 | ||||||||
刻下症 | 全身不适,胃脘胀,食后益甚,小腹胀。尿中有3个+,小便时有胀痛感。舌淡苔薄白,脉弦小。 | |||||||
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结果 | ||||||||
病名 | 慢性胃炎 | 证型 | ||||||
治则治法 | 治疗方剂 | 归脾汤加减 | ||||||
药物组成 | 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5g、升麻5g、白术10g、田三七10g、陈皮9g、前仁10g、稀签草 10g、猪苓10g、酸枣仁15g、夜交藤10g、炙甘草3g×15付 颗粒剂 | |||||||
其他治疗措施 | ||||||||
案语 |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黄老治疗慢性胃肠炎主要应用升降理论,升清阳,降胃气。治疗善于理气活血,健脾祛湿,疏肝和胃,寒热平调。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内经》早记载“胃脘痛”之名,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张仲景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医学真传》中提出要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内经》最早提出“痞证”的基本概念,《伤寒论》中提出了痞的治疗方法;《兰室秘藏》中提出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治疗痞证。《临证指南医案》提到“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不通降,亦病矣。” 本案患者心脾气血两虚证。归脾汤养血安神,补心益脾,加陈皮行理气之功,加夜交藤、酸枣仁等加强养心补虚之功。 | |||||||
关键词 | 慢性胃炎,归脾汤 |
患者姓名 | 性别 | 女 | 初/复诊 | 复诊 | 出生日期 | 60岁 | ||
医案名称 | 慢性胃炎 | |||||||
初诊日期 | 2020-10-10 | 医院病历号 | ||||||
主症 | ||||||||
现病史 | ||||||||
刻下症 | 服药后仍感脘部不舒,下腹胀,肠鸣,小便急,人疲乏无力,无精打采,食欲差。舌淡苔白,脉弦。 | |||||||
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结果 | ||||||||
病名 | 慢性胃炎 | 证型 | ||||||
治则治法 | 治疗方剂 | 四妙散 | ||||||
药物组成 | 川牛膝20g、薏苡仁20g、黄柏5g、苍术10g、前仁10g、小蓟10g、乌药10g、西洋参10g、枳壳10g、泽泻10g、仙茅15g、甘草3g、当归10g、巴戟天10g×15付 | |||||||
其他治疗措施 | ||||||||
案语 |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黄老治疗慢性胃肠炎主要应用升降理论,升清阳,降胃气。治疗善于理气活血,健脾祛湿,疏肝和胃,寒热平调。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内经》早记载“胃脘痛”之名,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张仲景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医学真传》中提出要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内经》最早提出“痞证”的基本概念,《伤寒论》中提出了痞的治疗方法;《兰室秘藏》中提出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治疗痞证。《临证指南医案》提到“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不通降,亦病矣。” 本案患者气血两虚、气滞、湿阻,运用四妙散止血调经、清热利湿,加薏苡仁、黄柏、仙茅等加强利湿、清热、养血之功。 | |||||||
关键词 | 慢性胃炎 四妙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