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52

2022-06-18 21:00 来源部门: 黄政德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管理员3 作者: 庞瑞涵

患者姓名

性别
初/复诊


初诊
出生日期
67岁
医案名称
慢性胃炎














初诊日期
2020-6-30






医院病历号





主症
胃部饱胀感五年














现病史















刻下症
胃部不适,饱胀感五年余,患者诉多食,食后易饿,有饱胀感,怕冷,易着冻,易出汗,舌上易生泡,口干,二便稠,舌苔白腻,脉弱。














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名
慢性胃炎






证型





治则治法







治疗方剂


四逆散加减


药物组成
柴胡10g、白芍10g、木香10g、蒲公英10g、生地10g、麦冬10g、枳壳15g、玄胡10g、陈皮9g、炒麦芽10g、大枣三枚、生姜5g、甘草3g、茯苓15g、法夏10g×14付














其他治疗措施















案语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黄老治疗慢性胃肠炎主要应用升降理论,升清阳,降胃气。治疗善于理气活血,健脾祛湿,疏肝和胃,寒热平调。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内经》早记载“胃脘痛”之名,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张仲景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寿世保元》强调饮食失调在胃痛发病中的作用;《医学真传》中提出要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内经》最早提出“痞证”的基本概念,《伤寒论》中提出了痞的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提到“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不通降,亦病矣。”
本案患者脾阳虚弱,气滞胃脘,运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温脾阳,加木香、陈皮、半夏等行气祛湿。














关键词
慢性胃炎,四逆散加减














患者姓名

性别
初/复诊


复诊
出生日期
67岁
医案名称
慢性胃炎














初诊日期
2020-7-20






医院病历号





主症
慢性胃炎














现病史















刻下症
患者诉服药后症状仍有反复,现症见:腹胀偶有发作,下午明显,自觉时冷时热,畏冷,二便稠,舌苔白。














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名
慢性胃炎






证型





治则治法







治疗方剂





药物组成
柴胡10g、郁金10g、川芎10g、xx15g、茯苓15g、白术10g、党参15g、xx5g、生姜5g、大枣3枚、法夏10g、陈皮9g×14付














其他治疗措施















案语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黄老治疗慢性胃肠炎主要应用升降理论,升清阳,降胃气。治疗善于理气活血,健脾祛湿,疏肝和胃,寒热平调。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内经》早记载“胃脘痛”之名,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张仲景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寿世保元》强调饮食失调在胃痛发病中的作用;《医学真传》中提出要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内经》最早提出“痞证”的基本概念,《伤寒论》中提出了痞的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提到“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不通降,亦病矣。”
本案患者服用上方后仍用反复,运用川芎、陈皮等理气行气,运用柴胡行和解少阳之功,茯苓、白术、党参等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关键词
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