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胃胀、胃痛,检查又没异常,也许是这种病

2025-07-07 10:01 来源部门: 脾胃病科 作者: 符佳

指导专家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朱莹


不少患者多年胃痛、腹胀、嗳气反复发作,来到医院检查,胃镜报告中却显示“未见异常”或“慢性浅表性胃炎”,查不出问题。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病情轻微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治疗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朱莹进行了详细介绍。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中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灼烧感为主要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可以伴随有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焦虑失眠等症状。

胃镜、腹部彩超、常规化验结果均显示“一切正常”,但上述不适感却真实存在,且反复或持续超过6个月。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其中,上腹痛综合征就是导致反复胃痛发作,但检查结果却又“未见异常”的始作俑者。

引发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与外邪、饮食、情志、脾胃虚弱有关。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脑肠轴失调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互动。长期压力、焦虑或抑郁导致脑肠轴信号紊乱,引发胃动力异常或内脏高敏感。

胃肠动力障碍

约四成的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或胃窦收缩减弱,导致食物滞留,引发腹胀和疼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

部分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炎症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不良生活习惯

高脂饮食、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会加重胃肠负担,而久坐少动则进一步削弱消化功能。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重视“治肝以安胃”,“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密切相关。

根据证型,临床常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或枳术丸加味调理;合并饮食积滞者,常选保和丸消食导滞;脾胃虚弱者,多选用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当然,并非所有的胃痛都是由肝气疏泄异常所引起,因此在处方的时候仍应注意“刚柔并济”“审证求因”。

除药物治疗外,可通过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贴敷、脐灸铺灸、手法推拿等,通过多维度干预,标本兼治,减少疾病复发。

西医对症治疗

上腹痛、灼热感

可选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

早饱、腹胀

可选用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促动力药:

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需行四联或大剂量二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心理症状

需根据医嘱,使用抗抑郁、焦虑药物。

医生提醒,以上治疗方法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生活方式干预

科学饮食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讲究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切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避免辛辣、高脂、产气食物(如洋葱、豆制品、碳酸饮料等)及浓茶、咖啡等;细嚼慢咽,减少胃负担。  

健康生活

注意规律运动(如瑜伽、散步)可改善胃肠动力;冥想、正念训练等均有助于缓解焦虑,减轻内脏高敏感;乐观情绪、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都是预防发病的关键。  



朱莹:湖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国家援鄂中医医疗队湖南队队长,国家重点专科脾胃病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湖南中医药和中西医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名誉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省份基金科技评审专家,曾任脾胃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和业务副院长等职。

从事临床工作40年,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内分泌失调、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危急重症等。对胃痛、胃胀、返酸、泄泻、便秘、食欲不振、消渴、口疮、失眠、郁症、眩晕、头痛、胸痛、心悸、久咳、更年期综合征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独到之处。注重消化身心同治,特别善从脾胃论治亚健康、老年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内科疾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厅级科研课题10余项,多次获得湖南省科技及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好医生特别人物”“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等荣誉称号。



符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攻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十余年,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中西医诊治,如急慢性胃肠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