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要当“心”!做好这六点,预防夏季心血管急症
2025-07-18 08:32 来源部门: 心病科 作者: 范建民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病科副主任 范建民
自7月以来,长沙持续高温。近2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了1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医生提醒,高温天气会通过多种机制影响人体心血管系统,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就增加约5%。
高温为何会增加风险
情绪烦躁
炎热天气会使人感到烦躁,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需氧量,容易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血压波动
高温会导致血管扩张,引起血压波动。为了适应体温调节,心脏必须提高泵血功能,从而增加了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诱发心肌梗死。
电解质失衡
高温和出汗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如钠、钾、钙等)失衡,影响心肌细胞的功能和电传导,增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脱水与血液浓缩
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增加,导致体液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引起脱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医生提醒,以下为夏季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
高危人群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有肥胖、吸烟、高龄、早发猝死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既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夏季新陈代谢旺盛、出汗较多,又喜食冷饮、贪凉的青年人,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
既往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大、熬夜的人群,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高温天气预防心脑血管急症
健康的生活方式
穿宽松、轻便、透气的衣物,以帮助身体散热。食用低盐低脂食物,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及时补充水分
高温天气下,即使不感觉口渴也应主动饮水,以避免脱水和血液浓缩,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在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晚上睡觉前适度喝水。
避免剧烈活动
减少户外活动,尤其在中午等高温时段。如果需要进行户外活动,应选择早晨或傍晚等较为凉爽的时间,并避免高强度运动。
保持稳定的情绪
情绪激动、紧张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夏季应保持愉悦健康的心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遵医嘱坚持服药
高温天气下,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遵医嘱坚持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
胸闷症状及时就医
高温天气时,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乏力、极度疲倦等症状,应要及时就诊。急性心肌梗死约有30%的患者会在发病前1周内出现心慌憋闷、胸痛、乏力等先兆症状。
中医特色疗法
医生推荐以下几个护心保健穴,夏季常揉按,养心护心、宽胸理气:
少府穴
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具有宁心安神、清心泻热、理气活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心悸、胸痛等症。
内关穴
内关穴为心包经的络穴,仰掌,在腕横纹上自身两个拇指的宽度,两筋之中。可宽胸理气,为治疗胸闷、心悸症状的要穴。
膻中穴
膻中穴属任脉,位于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能够行气化瘀、宽心顺气、疏通经脉,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
范建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心病科副主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教授。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熟练运用冠脉腔内技术辅助复杂的冠脉介入手术,已成功完成4000余例心脏介入手术。倡导“心肝同治、介入手术、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疗法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技术传承创新平台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人才信息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中医经典与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心血管健康分会理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与省厅级课题15项,参编专著6本,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