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咽干口渴?中医专家:不是缺水,而是缺津液了!

2025-08-06 08:48 来源部门: 脑病一科 作者: 刘侃、姚欣艳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科(神经内科)副主任  姚欣艳


一到夏天,许多人会口干舌燥 ,即使不停喝水也无法缓解,依然感到咽干口渴。这说明身体缺的不是水,而是津液。

在中医理论中,津液不仅仅是水,而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的特性,是构成生命和维持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既包含清稀流动性强的“津”(如汗、泪、唾液),也包含黏稠流动性弱的“液”(如关节液、肠液)。

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受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转输、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等影响。若脏腑功能失调,饮水再多也难化生津液,反而会使“水湿”滞留体内,出现越喝越肿、舌苔厚腻的困脾现象。

例如,有尿频、腰膝酸冷、小便清长、大便溏稀等症状的肾阳虚者,过量饮水反而会加重代谢负担,导致水肿。

医生介绍,当津液告急时,身体会发出以下“干涸警报”。

口干却不想喝水,或饮水不解渴;

皮肤干痒脱屑,甚至出现细纹;

眼干涩、鼻咽干燥,分泌物减少;

大便干结如羊粪,小便短黄;

入睡困难、手足心灼热,同时伴有心烦意乱的表现;

疲倦乏力,稍动即累。

夏季烈日炎炎,容易暑伤津液,保护津液是此时重要的养生功课,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调整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对维持津液平衡至关重要。

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通过合理饮食可以有效补充津液,可根据不同体质选择滋养津液的食物。

手脚心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阴虚火旺体质者,可适当食用银耳、百合、麦冬、石斛,忌辛辣燥热食物(辣椒、羊肉);

气短乏力、自汗、饮水不解渴等气虚津亏者,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党参、太子参,忌寒凉利尿之品(冬瓜、绿茶);

腹胀便溏、舌苔厚腻等脾胃虚弱者,可适当食用芡实、白扁豆 、陈皮粥等,忌滋腻碍胃物(熟地黄、阿胶);

口干黏腻、身体困重等痰湿内阻者,可适当食用薏仁、赤小豆、茯苓等,忌甜腻生痰物(蜂蜜、榴莲)。

方药调理

在临床上,根据津伤脏腑不同,可选择相应的方药进行调理。

以干咳无痰、鼻咽燥痛等症状为主的肺津不足证,可选用沙参麦冬汤生津润肺 ;

以口干欲饮、饥不欲食、胃脘灼热为主的胃津不足证,可选用益胃汤滋养胃阴;

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为主的肝肾阴虚证 ,可选用一贯煎滋养肝肾。



姚欣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脑病一科(神经内科)副主任。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嫡传弟子、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先后师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伍炳彩教授、禤国维教授,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省厅级课题1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中风病良方大全》《支气管炎与哮喘防治》《慢性肾炎肾衰良方》、副主编《神经科中西医诊疗套餐》《熊继柏医案精华》《心血管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等书籍8本。

擅长:在防治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眩晕、神经症、面神经麻痹、帕金森病、脑小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眩晕、头痛、失眠、中风、胸痹心痛、咳嗽、心悸、胃痛、关节疼痛等有独到之处。


刘侃中医博士,主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师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胡国恒教授。中医功底扎实,善于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辨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对于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