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热到失眠?中医专家教您“八招”拥有好睡眠

2025-08-12 10:16 作者: 谢雪姣、刘昱辛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知名疑难杂病经方专家、中医全科医生  谢雪姣

三伏天,阳气最盛,心阳亢盛,易导致心烦意乱、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加之气候闷热不适,空气湿度较大,身体困乏感明显而影响睡眠。因此,三伏天受到失眠困扰的人会相对较多。

那么,在这湿热交蒸的天气里,如何才能睡得好、睡得深、睡得香?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雪姣教授为大家进行了详细解析。

什么是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节律紊乱,导致日间精神、情绪、记忆和身体功能受影响的一类健康问题。

长期失眠的话,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常见类型

▲入睡困难:躺下很久才能入睡

▲易醒多梦:夜间频繁醒来,梦多而乱

▲过早清醒:凌晨即醒,难以再次入睡

▲睡眠较浅:虽睡足时长,却醒来仍疲倦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认为“阳不入阴,则目不瞑”(白天应收敛的阳气在夜间仍躁动,导致失眠),是全身失衡的表现,需身心同治。常见证型如以下几种:

肝郁型失眠

伴随胸闷、易怒、女性经期紊乱,此时应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脾胃失和型失眠

伴随胃胀、嗳气、口苦,此时调理脾胃是关键。

阴虚火旺型失眠

伴随潮热盗汗、咽干口燥,此时应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睡眠问题也可能是身体其他“系统”异常的表现,甚至是其他疾病的早期信号,具体情况需从全科角度评估,找出根源、调理整体,才能改善睡眠。

中医“八步”调治失眠

调心安神

可用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等中药,水煎取汁服用,宁心安神、缓解焦虑;

晚上温水泡脚,可加少许艾叶、花椒,或自制夜交泡脚饮,助阳归阴;睡前静坐5分钟,或做腹式呼吸,心神内守。

调和脏腑

脾胃不好

晚餐少而清淡,睡前不吃夜宵。

肝气郁结

白天适度运动、听音乐、写日记宣泄情绪,晚上以平和的心态入睡。

阴虚火旺

少熬夜,睡前可饮温牛奶,或开中药配制合莲安神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调畅作息

午睡30分钟左右,且在14:30前起床,避免晚上难入睡;同时,固定睡眠时间,建立规律的生物钟;睡前1小时关掉电子设备,让大脑进入休息状态。

饮食养眠

多吃安眠食材,如山药、桂圆、黑芝麻等;睡前半小时可饮温热的合莲安神粥;少吃辛辣、油炸、高糖、重口味食物,避免咖啡、浓茶、酒精。

呼吸静心

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循环4次。

同时,可进行适当的冥想,想象温暖光芒从头顶缓缓笼罩全身,放松入眠。

环境助眠

整理卧室,将其调整至静、暗、温、洁的环境,不在床上工作或玩手机,减少卧室杂物和电子产品,枕头高度适中,床垫柔软有支撑感。

中医外治

艾灸神门穴、三阴交穴,按揉后溪穴、安眠穴,或用中药安神贴,改善睡眠;体质适宜者可配合拔罐、刮痧、推拿,可温经通络、安神助眠。

调动阳气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白天适度活动可促进阳气运行,夜间更易安眠;

可进行超慢跑40分钟(配合节拍),节奏尽可能保持一致。时间安排在上午或傍晚,不要临近睡前运动,以免扰动心神。

医生提醒,出现睡眠障碍时,切勿自行长期依赖安眠药入睡,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生活方式调整与中医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睡眠。

2025年8月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邀谢雪姣教授每周三下午国医堂坐诊。



谢雪姣:中美双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临床型),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知名疑难杂病经方专家、中医全科医生;国家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湖南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学会经典与临床专委会主任委员、世中联慢病管理专委会副会长等;湖南首届神农人才,湖南省首批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五五”规划教材《中医老年病学》主编;央视CCTV-1等养生主讲专家。擅长:疑难杂病、中医全科,心身同调,针药结合,内外同治。善用纯中医的方法治疗内妇儿科常见病、疑难病,主治多种原因导致的失眠心悸、头痛头晕、口疮风湿、肿瘤结节、抑郁焦虑、心脑血管病、肝胆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颈腰椎骨病、代谢性疾病、月经带下、优生优育、小儿多动抽动及其他亚健康整体养生调治,尤其是老年性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