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秋收”,养身心!试试这样搭配着吃
2025-08-28 08:40 来源部门: 脾胃病科 作者: 徐寅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 徐寅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空气趋燥,自然界呈现“万物收敛”的特点。中医养生讲究“顺时而为”,秋季需顺应“秋收”规律,核心是“收敛阳气、滋阴润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徐寅为大家详细讲解,如何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多方面调整,抵御秋燥对身体的侵袭,为冬季“藏精”打下坚实基础。
起居有常
在日常生活中,应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呼应阴气消散。
同时,秋季要适当“冻一冻”,能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但“冻”需有度。头部、腹部、脚部这三个部位尤其不能受冻。
饮食调护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最易伤肺,表现为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上需以“润燥养阴”为核心,多吃温润多汁的食物。
梨子,被誉为“秋燥第一克星”,生吃能清热生津,熟吃则可润肺止咳;
百合,味甘性微寒,既能清心安神,又能润肺止咳,与莲子、银耳同煮成羹,是秋季润燥的佳品;
此外,蜂蜜、银耳、藕、葡萄等也都是滋阴润燥的好选择。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气在秋季需收敛,而酸味能直接滋养肺脏,辛味则会发散肺气,加剧燥邪对人体的伤害。
“辛味”食物应少吃:如辣椒、生姜、花椒,性发散,易消耗体内津液,加重秋燥;
“酸味”食物适宜吃:如山楂、乌梅、柚子、石榴,能收敛肺气,起到润肺生津的作用。如用山楂煮水喝,开胃助消化,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吃几颗乌梅,刺激唾液分泌,减轻咽喉干燥。
运动有道
秋季是运动的好时节,但运动方式需与季节特点相契合。中医认为,秋季应“收敛”,剧烈运动导致的大汗会使阳气随汗液外泄,违背“秋收”的原则。
因此,秋季运动宜选择温和舒展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以身体微微发热、略有出汗为宜。
情志调摄
秋季万物凋零,草木枯黄,人容易触景生情,产生“悲秋”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等。
中医认为,“肺在志为悲”,秋季肺气收敛,若情绪过度悲伤,会进一步损伤肺气,形成恶性循环。调节秋季情志,关键在于“收敛心神,保持开朗”。
可以多到户外走走,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心事,有效缓解“悲秋”情绪。
秋季养生食谱
秋季养生的精髓,在于顺应“收敛”与“滋润”的自然规律,根据秋季不同阶段气候特点不同,养生重点与食谱也需随之调整:
初秋
立秋至白露,气温虽降,但“秋老虎”仍可能带来湿热,养生需兼顾 “润燥” 与 “清湿”:
冰糖百合炖雪梨:雪梨1个+鲜百合20克+冰糖5克+枸杞5粒。可缓解干咳无痰、夜间盗汗,适合熬夜人群。
薏米山药老鸭汤:鸭肉300克+山药100克+薏米30克+生姜2片(去腥寒)。可滋阴不腻,祛湿不伤正,应对“秋老虎”湿热。
五白润肺粥:大米50克+银耳10克+百合10克+莲子10克+山药30克。晨起食用,可补肺气、润肠燥。
深秋
寒露后,气温骤降、燥邪偏凉,易伤阳气,养生需“增甘温、防凉燥”:
红枣桂圆小米粥:小米40克+红枣5个+桂圆5个。可温补气血,可改善因凉燥导致的气血不足、手脚冰凉。
杏仁核桃露:甜杏仁15克+核桃20克+糯米30克。可滋养肺肾、温润润燥。
徐寅: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脾胃病科主任,国家援沪、援鄂中医医疗队湖南队副主任。湖南省中医药骨干人才,湖南省重点专科学术继承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骨干继承人,连续两届获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佳”优秀青年医师。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厅级课题7项,参与国家及省部厅级课题20余项;获得湖南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湖南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5项;发表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发表SCI 20篇。
擅长:深研经典、博采众方,深入研究《伤寒论》六经八纲辨证,擅用经方辨治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胆囊炎、炎症性肠病等,擅长从脾胃调治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