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皮肤易发这3种“疹”,你知道怎么处理吗?
2023-05-30 10:59 来源部门: 皮肤科 作者: 冯瑞瑶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 席建元
2023年5月25日是第十七届“全国护肤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护肤,青春飞扬”。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防御疾病、保卫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春夏季节,皮肤易发三种“疹”,本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与体质有关,呈慢性病程。准确来说,湿疹是对一组炎症性皮肤疾病的描述,是症状性诊断。湿疹易反复发作,消除病因、坚持科学正规的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
湿疹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急性期患部皮肤浸润性红斑上有丘疹、水疱、渗出、抓痕等,慢性者可出现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覆着鳞屑,呈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自觉常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病情时轻时重,可延续数月或更久。
发病诱因
▲内部因素:慢性感染病灶(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道寄生虫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小腿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遗传因素。
▲外部因素:食物(鱼、虾、牛羊肉等)、生活环境(日光、炎热、干燥、动物皮毛等)、吸入物(花粉、屋尘螨等)、化学物品(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治疗措施
根据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
▲仅有皮肤干燥:基础治疗包括润肤剂、保湿剂,避免刺激,明确和避免特异性触发因素。
▲轻度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
▲中度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必要时湿包治疗和UV治疗。
▲重度湿疹:系统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短期用糖皮质激素或生物制剂或UV治疗。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分为I型和II型,I型患病可见全身,II型患病常见于生殖器周围皮肤。病毒一经感染,不会消失,且不产生永久免疫,容易反复,增强免疫力、注意疱疹部位抗菌是关键。
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大多无临床症状,仅有少数可出现临床症状,重时可引起邻近淋巴结肿大。病程一般为1周,即使不治疗,只要没有继发细菌感染,1周以后也会痊愈。但此病极易复发,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如发热、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妊娠、病灶感染和情绪改变时,体内潜伏的病毒被激活会再次发病。
好发部位
▲嘴唇周围:如牙龈上、口腔外侧、嘴舌外侧、鼻子、颊或手指上。
▲生殖器周围:如阴茎、阴道、臀部、肛门附近。
治疗措施
局部以吸收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如外用2%龙胆紫溶液、0.5%新霉素软膏等。
对反复发作或症状严重者,可选用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6毫升,每周2次;或皮下注射转移因子,每次2毫克,每周2次;或用阿昔洛韦每次200毫克,每日5次,连服7日。
预防调养
对于单纯疱疹的预防,应积极寻找和消除病因,防止复发;避免用手强烈搔抓疱疹,及接触不洁净物品;避免进食刺激性食品,保持锻炼,提高免疫力。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民间俗称“缠腰龙”“蛇盘疮”等。这个病毒90%以上成人体内都有潜伏,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易被激活大量复制,沿神经轴突迁徙到皮肤,产生成簇性水疱并伴有神经痛。
发病因素
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
高危人群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久病身体虚弱者;
▲精神紧张、压力较大、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的人;
▲免疫力低下的人;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人。
并发症
带状疱疹常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其性质多为自发性刀割样、闪电样、烧灼样或紧束样疼痛,轻触皮肤即可产生。持续的剧烈疼痛会引起失眠和精神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措施
带状疱状急性期应在皮疹发作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带状疱状的疼痛治疗,可使用普通镇痛药或神经性疼痛治疗药物。发生带状疱状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通常需要使用多种镇痛药物。
预防调养
预防带状疱疹,需要清淡饮食、作息规律、适当锻炼,必要时可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医生提醒,如皮肤发生相关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看,切忌听信偏方。
席建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皮肤科主任,皮肤性病学博士后,医院首届青年名医。师从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教学组委员。
擅 长: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痤疮、脱发、天疱疮、黄褐斑、荨麻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炎、硬皮病、皮肌炎、慢性皮肤溃疡、糖尿病足、面部皮肤病,性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