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诊察眼病有“五论”

2024-02-04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感悟自然的器官,眼睛不仅承担着“看”的功能 ,也是心灵的“窗户”。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传课教授是我国中医眼科名家,他认为,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连接贯通,正是因为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眼睛才维持了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眼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结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病毒性角膜炎、青光眼等研究深入,在眼病治疗方面提出了很多见地。本期,《生命时报》特邀李传课教授谈谈他的治“眼”经验。

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基数庞大,如不计算重叠发病,仅近视、干眼症、白内障三大眼病患者人数就已经超过 10 亿,未成年人近视患病率更是高达54%。中医学认为,“目受血而视”,双目的视觉功能依赖于目之真血、真精濡养,目之真血、真精又靠五脏六腑供给。当脏腑功能失调,营养源被“切断”,眼病就发生了。除了内因,李传课表示,现代人用眼过度是导致眼疾的重要外因。他说,“视疲劳会使目络瘀阻,目窍失于精血濡养。”《素问——宣明五气》中所阐述的“久视伤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眼病诊疗应充分吸收新理论、新观点,以更好地充实和发展中医眼科。”李传课结合现代临床眼病特点,独创了“五论”学说。

无症应辨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眼科同样要遵循这一准则。但很多眼底病除视力或视野发生改变外,无其他症状,甚至舌脉也正常,给辨证带来了困难。”李传课表示,对于这种情况,同样要辨证。1.从视网膜病征辨。

视网膜所出现的渗出、水肿、出血、色素、萎缩、瘢痕等,均是相应疾病的表现,这些表现是脏腑经络失调的结果。2.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辨。任何疾病均有其发生发展阶段,每阶段也都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变化,要以“变化”作为辨证依据。3.根据前人总结归纳的辨证谚语辨。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小儿脾常不足”“老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

虚中夹瘀论。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等眼底退行性病变,李传课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本病以“虚”为主,或脾胃气虚,或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同时兼有血瘀的观点,形成了“虚中夹瘀论”,提出应注重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阴常不足论。对于老年性眼内病及眼底病,李传课最为推崇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观点。他说,“男子 64 岁而精绝,女子 49 岁而经断”,这一论点正符合老年眼内病、眼底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升清降浊论。《黄帝内经》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论述,这是指清阳与浊阴的升降规律。清阳在目窍,是营养眼部各组织、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营养物质。清气不升可致眼部各种气虚之证:在眼睑,可见眼睑下垂;在角膜,可致溃疡;在眼底,可致视神经萎缩、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等。李传课说,清气不升,关键病机在脾胃,治疗关键是健脾升清。他在健脾益气药中常配伍少量降浊药,如治疗眼睑型重症肌无力时,常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少量枳壳以降浊,治疗眼

底退行性病变时常加少量车前仁或茯苓以降浊。中医认为,“浊者不降,清者则不升”,降浊的目的是为了升清。

潜阳止血论。古有凉血止血、益气止血、温经止血诸法,但少有“潜阳止血”的说法。李传课结合临床,根据“肝主藏血”理论,推及眼部出血均与肝失藏血有关,尤以老年人多见。诸如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常在处方中加石决明、牡蛎、川牛膝等平肝潜阳之品。即便是青年人,虽无阳亢症状,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乳头血管炎、黄斑出血等,也常在方中加石决明、白蒺藜以潜阳止血。

通过多年临床用药经验,李传课研制了两个方药——滋阴明目丸(包括熟地、黄精、枸杞、山药、当归、川芎、三七、羌活、茯苓、石决明、石菖蒲等药)与益气明目丸(包括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菟丝子、黄精、柴胡、丹参等药),作为院内制剂已应用 30 多年,可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高度近视眼底退行性病变等多种眼底病。

针对眼病患者的日常养眼需求,李传课教授分享了一些方法。1.熨目。晨起前搓热双手,然后熨贴在双眼上,并轻压眼周。2.补目。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意思是说,只要肝血充足,眼睛就明亮。日常饮食,可多吃点有疏肝功效的食物,比如橘子、苹果、橙子、菠萝、动物肝脏等,同时记住一定要少生气,保持心情愉快。3.浴目。用热水熏蒸双眼,每天可做 1 次。日常可常饮菊花茶或决明子茶。喝茶前,可先熏蒸眼睛,此法具有清热明目的效果。

最后,李传课特别呼吁,青少年一定要重视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防控。相较低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因眼轴过度延长、屈光度数不断增长,大大增加了进展为病理性改变的风险。高度近视人群中,白内障、青光眼、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致盲性眼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视人群。他建议,青少年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活动方式以追逐类运动为主;减少近距离用眼;保证良好的光照,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坐姿;饮食均衡、不偏食、少吃甜食;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定期做眼部检查,发现有屈光不正的情况,及时纠正。

(转载自《生命时报》)

作者简介

李传课: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名中医,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学术带头人,曾任眼科主任、系副主任、主任,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现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新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中医眼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眼科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湖南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湖南中医杂志》、《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湖南中医药导报》等杂志编委。发表论文60余篇。编著与主编《中医眼科临床手册》、《中医五官科学》等14部,其中《中医眼科临床手册》被台湾启业书局翻印,流传于海内外,影响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