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干眼症的三大认识误区,专家推荐中医防治妙招
2025-10-17 17:13 来源部门: 眼科 作者: 姚小磊、朱芙蓉
在科技园工作的程序员小陈最近特别烦恼,上班看电脑屏幕时,总是隔一会儿就模糊、看不清,必须使劲眨几下眼才能重新看清。
遇到这些症状时,不少人不以为意,以为只是眼睛有点发干,或者看手机、电脑时间长了,导致视觉疲劳,殊不知,你的眼睛很可能患上了干眼症。
什么是干眼症?如何科学应对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姚小磊进行了专业解答。
一、什么是干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一系列疾病。如视力下降、角膜溃疡,甚至慢性头痛等。
三大常见误区
Q1:眼睛干就是缺水,多滴眼药水就好
A1:超过80%的干眼并非单纯“缺水”,而是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缺油”。盲目大量使用某些眼药水,反而可能冲走眼表油脂层,造成药物性损伤,加重症状。
Q2:干眼只是小问题,忍忍就过去了
A2:若长期不干预,可能导致角膜上皮磨损、视力不可逆地下降,并显著增加眼部感染的风险。
Q3:干眼只是眼睛的问题
A3:干眼有时与抑郁、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密切相关,也可能是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部分降压药)的副作用。
二、为什么会得干眼症?
干眼症不只源于用眼过度,可能是眼部或全身性的原因,主要可分为蒸发过强型(缺油)和水液缺乏型(缺水)。
(一)环境行为因素
长时间处于空调房等干燥环境,或专注于屏幕、阅读时,眨眼频率会从每分钟15-20次锐减至5-7次,导致泪液分布不均、蒸发过快。
(二)眼部自身因素
1.眼部衰老:随年龄增长,泪腺分泌功能会自然衰退,易导致水液缺乏型干眼。
2.睑板腺障碍:睑板腺分泌的“锁水”油脂不足或质量下降,导致泪液蒸发过快,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的主要因素。
3.眼表疾病: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等疾病会直接破坏泪膜的稳定性。
(三)全身性因素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女性更年期的激素变化,或是服用抗组胺药、降压药等,都可能引发或加重干眼。
这类干眼常伴随口干、关节痛等症状,需结合全身检查进行判断。医生提醒,若眼部检查未发现明确问题,或局部治疗效果不佳,务必考虑全身性因素。
三、科学应对干眼症
(一)日常预防
1.正确用眼。严格遵守“20-20-20”原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约6米)外远眺20秒,并有意识地进行“完全眨眼”。
2.改善环境。遇到室内环境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将环境湿度维持在40%-60%。同时,避免空调风直吹面部。
3.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亚麻籽),有助于改善泪液质量。
(二)针对性治疗
1.眼部热敷。每日坚持使用40-45摄氏度的毛巾,热敷眼部5-10分钟,能有效融化堵塞的睑板腺油脂,改善分泌。
2.人工泪液。可选择人工泪液,是模仿人体泪液成分的一种眼药水,可以起到滋润眼睛的作用。首选不含防腐剂的类型,并根据“缺水”还是“缺油”选择相应产品。
3.物理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睑板腺按摩、IPL强脉冲光等物理治疗。
4.疾病管理。积极治疗并根治结膜炎、角膜炎等原发病;若干眼症为全身性疾病所致,须同步在相应专科进行治疗。
(三)中医药防治干眼症
中医认为,干眼多与“阴虚”“血虚”“燥邪”相关,可通过内服茶饮调体质、外按穴位通经络,缓解干眼不适,是干眼防治的重要补充。
1.内服茶饮
滋阴明目茶。取枸杞子10-15粒、菊花(杭白菊或胎菊为佳)5-6朵、麦冬10克。用沸水冲泡,闷泡10-15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可滋补肝肾、清肝明目、滋阴润燥。
养血润目茶。取黄芪10克、当归5克、枸杞子10粒。将黄芪与当归可稍捣碎,与枸杞一同冲泡或短时煎煮。可补气、养血、明目,适用于气血两虚、伴有疲劳乏力感的干眼人群。
清肺润燥茶。取桑叶10克、百合10克、决明子10克。将决明子略捣碎,与桑叶、百合一同冲泡。可清肺明目、润燥安神、清肝通便,适合长期处于干燥环境者。
2.外按穴位
按摩眼周穴位能促进循环、刺激泪液分泌、放松肌肉,清洁双手后操作,每日2-3次,每次 5-10分钟,尤其于长时间用眼后操作效果更好。
核心穴位: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等穴位、可明目开窍、缓解眼胀等。
按摩步骤:搓热双手,掌心轻敷双眼30秒;依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的顺序,每穴按揉20-30次;最后按揉太阳穴和风池穴各1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