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将至 | 白露要“养收”,老年人不只“防秋燥”这么简单

2025-09-05 18:02 来源部门: 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 作者: 戴敏

指导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张稳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当清晨的露水凝结成洁白的霜珠,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昼夜温差加大,人体的生理状态也随自然节律发生变化。

尤其是老年人,脏腑功能渐衰,此时养生应顺应“养收”之道,防范“燥邪”伤体,做好全方位养生调理。

老年人为何更需防燥

中医认为,白露的“燥”为“凉燥”,既含秋季干涩之性,又夹寒凉之气,与初秋的“温燥”有所不同。

燥易伤肺:肺主呼吸、主皮毛,老年人肺气不足,抵御外邪能力弱,凉燥易从口鼻、皮毛侵入。

内生燥邪: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难以濡养脏腑,导致“燥从内生”。

二者叠加,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脱屑、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症状,部分人还会因燥邪扰神出现失眠、情绪烦躁等症状。

因此,白露养生的核心在于“养阴润燥、温养肺气”,生活中防寒保暖,避免凉燥伤体。

药食同源

白露时节,老年人的饮食应遵循“滋阴润燥、温补肺气”原则,结合老年人消化功能弱的特点,选择“润而不腻、温而不燥”食材。

“润养”补肺生津

根据“五色入五脏”(肺对应白色)的原理,白露可多吃白色食物,搭配滋阴润燥的食材,既能养肺,又能补充津液。

药膳米粥:药膳养生粥是老年人的最佳选择,易消化的同时还能补水,如银耳百合莲子粥、杏仁川贝粥(需遵医嘱使用“川贝母”)、芝麻核桃粥等。

温补汤品:可饮用温润滋补的养生汤,如雪梨炖川贝、百合炖银耳等。可在汤品中加入少量生姜,防寒凉太过。

日常食物:除白色食物外,日常还可适量吃些蜂蜜(糖尿病人慎用)、麦冬、玉竹、秋梨等。

其中,梨可直接食用或煮水喝,老年人更建议煮熟后吃,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温养”润燥避凉

过食寒凉食品,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因此需搭配“温性食材”,平衡润燥与温阳:

可在粥/汤中加少量生姜、花椒、桂圆、红枣等,补中益气,温胃散寒。可适量吃些“温补不燥”的肉类:鸭肉、鸡肉、鲫鱼等,滋阴补虚,温中益气,健脾利湿,避免湿气与燥邪交织。

白露饮食禁忌

老年人脾胃功能弱,白露时节需尽量少食以下食物:

▲辛辣刺激类:如过量生姜、辣椒、大蒜、花椒等,易助燥伤肺,加重口干、咽痛;

▲生冷寒凉类:如冰西瓜、冷饮、生鱼片等,易伤脾胃阳气,致“寒邪内生”,加重凉燥;

▲过咸食物类:如腌制食品、海产品、卤制品等,食物过咸易伤肾阴,肾阴不足难以上滋肺阴,加重燥邪。

生活起居

白露时节,自然界阳气渐收,老年人的起居需顺应“养收”节律,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秋冻”过度。

早睡早起:老年人作息上应顺应秋季“收敛”的特点,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早睡可顺应阳气的“收敛”,避免熬夜耗伤肺阴;

▲早起可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促进肺气宣发,同时避免早晨受“寒凉之邪”侵袭。

建议晚上21:30-22:00入睡,早晨6:30-7:00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时长。

全身保暖:古语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此时不宜再穿短袖、短裤,需注意全身保暖,尤其重点保护三个部位:

1.腹部

老年人脾胃虚寒,腹部受凉易引发腹泻、腹痛,建议多穿一件紧身秋衣,避免腹部暴露。

2.脚部

“足为肾之根”,即脚部受凉易导致先天阳气受损,影响全身气血运行,建议穿透气的薄袜子,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40摄氏度左右,时间15-20分钟,泡至脚面发红即可,避免久泡导致头晕)。

3.头颈部

白露后昼夜温差较大,晨起外出时,气温可能较低,可戴薄帽子和围巾,避免凉燥之邪从头部、颈部侵入,引发头痛、感冒。

医生提醒,“秋冻”仅适合身强体健的年轻人,老年人脏腑功能弱,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需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以身体感觉“不冷不热”为宜。

适度运动

白露时节,老年人运动需遵循“温和养气”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大汗淋漓,耗伤津液阳气、加重燥邪,可选择较为温和的有氧运动,低强度、慢节奏,养肺健气:

快走散步:晨起或傍晚在公园散步时,可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肺气宣发,每次30-40分钟,以不喘、微微出汗为宜。

太极拳/八段锦:打一打太极拳或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可调节呼吸、舒展筋骨,增强肺气。同时,还可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津;

呼吸操:如“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10-15分钟,锻炼肺气,改善肺功能,缓解干咳、气短。

运动后若出汗,需及时擦干,换上干燥衣物,避免吹风受凉。同时,要避开清晨与夜间的寒凉时段,防止外邪侵袭:

▲清晨低温期:早晨6点前,气温低、露水重;

▲夜间寒凉期:傍晚后,气温下降快,运动后毛孔张开易受凉。

最佳运动时间为上午9-10点、下午3-4点,气温适宜、阳光充足。

调养情志

根据中医五行原理,秋季在情志上对应“悲”,故有“悲秋”之说。

白露草木渐枯、阳气渐收,老年人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等“悲秋”症状,而悲易伤肺,会进一步耗肺气。因此,白露情志养生需注重“收敛神气、宁心安神”:

1.“收神”为先

减少心神“向外耗散”的活动,如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视等;可选择安静的活动,如读书、练字、听轻音乐,帮助心神收敛。

2.“移神”养性

多接触积极的秋景,如去公园赏桂花、菊花,或与家人朋友聊天、下棋,转移“悲秋”的注意力,避免胡思乱想。

3.“安神”按穴

睡前还能通过穴位按摩安神,比如: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

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可帮助改善睡眠、缓解情绪、养心安神。

医生提醒,白露是秋季养生的“关键节点”,老年人只要顺应“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的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做好调理,就能有效抵御凉燥之邪,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张稳:中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南省首届临床型青年神农人才,长沙市卫生健康高层次专业人才,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人才信息分会副会长、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职。重视老年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对综合内科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老年心肺疾患等“多病一体”的诊治,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代谢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