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干货!冬季流感高发,教您中医药防治方法……
2024-02-07 10:58 来源部门: 内科 作者: 杨曼芩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谭超
近期,我国流感监测数据显示,南方、北方省份流感活动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我国各地正逐渐进入流感流行季。面对高发呼吸道疾病,我们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什么是流感?
流感,又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当前流行的流感毒株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部分也可经口、鼻、眼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一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以及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重症患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易感人群
流感对人群普遍易感,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65岁的老年人,有慢性心、肺、肾、肝等基础疾病的病人,妊娠期妇女以及BMI>30的肥胖人群易发展为重症病例,更需重点关注。
如何诊断流感?
流感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目前常用的病原学检测主要有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流感抗原检测。流感核酸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但临床开展少。流感抗原检测耗时较长,且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发热时间不足24小时检测可能呈现假阴性,因此对抗原阴性结果的解释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综合考虑,甚至需要在1天后再次进行检测。
西医如何治疗流感?
西医治疗流感以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为主。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有退热、止咳化痰、氧疗等。临床上较常用的抗病毒口服药物可分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有部分患者在服用这两类药物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中医如何认识流感?
流感可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疫病”范畴。中医对流感的认识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告诉我们具有相互传染,而且症状相似的病症就称为疫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认为具有传染性的时行感冒与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有关。
中医还可以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预测每年的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今年冬天本该寒冷的冬季反倒晴空万里,丝丝暖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告诉我们冬季不寒反温,容易出现温热类疾病。
中医如何治疗流感?
流感辨证论治大致可分为风寒、风热、寒热错杂三类。
风寒
以发热轻、恶寒重、无汗、一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等风寒表现为主者,可用荆防败毒散;体质较弱者,可用人参败毒散;若兼有咽痛,有化热趋势,可用银翘败毒散。
风热
以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较甚、自汗、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现为主者,可用银翘散加减。由于病发于冬季,要加少量辛温发散药以祛邪外出,如羌活、防风。若兼有呕逆、口苦等少阳症状,可合用小柴胡汤。
寒热错杂型
外见恶寒发热、头痛明显,内见口渴、口苦、尿黄,舌苔黄白相兼,表现为寒热错杂者,可选用柴葛解肌汤、防风通圣散、双解汤治疗。
如何预防流感?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抵抗力,帮助我们抵御外邪的侵袭。饮食要均衡,荤素搭配要合理,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冬季气候较干燥,易伤津耗液,宜多饮温水,补足津液。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宜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每日还应适当运动,如传统中医导引术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能起到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作用。运动以全身温热感或微微出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吴又可《温疫论》:“疫者感天地之戾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告诉我们出门要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防止邪气从口鼻入侵。住所要注意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穿堂风。
接种疫苗,抵御病邪
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流感的患病率。中医自古有“芳香辟秽”之说,气味芳香之品可经过呼吸道、皮肤、经络穴位等随气血经脉运行而输布全身,起到辟秽化浊、抵御病邪的作用。可选用藿香、苍术、艾叶、佩兰、白芷、青蒿、石菖蒲等药物做成香囊佩戴,也可将其焚烧熏香。
谭超: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研究,中医体质干预和健康管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熟练掌握心内科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擅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和介入治疗。
擅长: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对头痛、心悸、失眠、咳嗽、便秘、呕吐等病症的中医治疗颇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