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天一热,脾胃易受伤

2025-08-24

食欲不好、口苦欲饮、胃肠不适、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大便异常……进入夏季,不少人都可能有这些消化系统症状。脾胃之所以一到夏天就“脆弱”,是因为其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再加上夏季人体阳气会浮越于外,气血重心远离中土(脾胃),转至心肺区和体表,消化功能随之减弱。因此,中医提倡“脾胃强,好度夏”。

除了季节对脾胃的影响,结合临床情况来看,脾胃病的高发还与以下因素关系密切。

饮食不节。长期食用高油高糖、辛辣刺激的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其运化功能失调。

情志不畅。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肝郁气滞,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虚弱。

起居不时。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过度劳累。长时间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会耗伤人体的气血,导致脾胃虚弱。

脾胃病有虚实之分,临床常见证型中,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为实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胃阴虚证为虚证。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脘腹胀闷、食欲下降、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等,多由外感湿热之邪、喜食油腻辛辣食物、过度饮酒所致。

寒湿困脾证。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滑或白腻等,多因淋雨涉水、居住环境潮湿,或由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脾气虚证。表现为食量少、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食后加重)、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等,多为饮食不节、太过劳累、忧思日久、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脾阳虚证。表现为食量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小便短少、舌苔白滑等,多为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胃阴虚证。表现为消化道不适、饥不欲食、隐隐灼痛、干呕、打嗝、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等,多为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情志郁结、吐泻太过、过食辛辣、过用温热辛燥药物所致。

脾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除了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药外,日常调理也必须跟上。可通过简单易行的健脾胃操缓解脾胃不适。

动作一:按摩脐周。双手交叠放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动作二:拍打脾胃经。双手交替拍打大腿外侧(胃经)和内侧(脾经),每侧各30次,能疏通经络、调理脾胃。

动作三:深呼吸放松。端坐,闭上眼睛,深吸气,感受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感受腹部收缩,重复5次,能缓解压力、减轻肝郁。

养护脾胃还少不了药食同源之品,日常饮食中将药材与食材巧妙结合,既契合养生需求,又贴近现代饮食习惯。这里为大家推荐几个有健脾功效的食疗方。

四神汤。取茯苓10克、鲜山药50克、莲子10克、芡实10克、猪肚或排骨200克(素食者可不加),所有材料洗净后加水炖煮1小时,放盐调味即可。此方可健脾祛湿,适合腹胀、大便黏腻者。

山药小米南瓜粥。取鲜山药50克、小米30克、南瓜50克、红枣3颗,所有食材加水煮至软烂即可。此方能健脾益胃,可代替主食。

陈皮荷叶薏米茶。取陈皮5克、荷叶3克、炒薏米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此方可祛湿降脂,适合常吃高脂饮食的人群。

赤小豆茯苓鲫鱼汤。取赤小豆20克、茯苓15克、鲫鱼1条、生姜3片,鲫鱼煎至微黄后,与其他材料同煮40分钟。此方能祛湿健脾,适合肥胖、不爱运动的人群。

猴头菇莲子鸡汤。取干猴头菇1朵、莲子10克、枸杞5克、鸡肉200克,猴头菇泡发后同其他食材一起隔水炖1.5小时,每周吃1~2次。此方可修复胃黏膜,改善熬夜后的胃痛、泛酸等症状。

桂圆红枣银耳羹。取银耳半朵、桂圆6颗、红枣3颗、百合10克,银耳泡发后炖至出胶,加其他食材再煮20分钟。此方可补气养血,缓解缺乏膳食纤维导致的便秘。

特别提醒,药膳需长期坚持,同时要减少冷饮、咖啡摄入,胃酸过多者还需慎用山楂、柠檬等酸味食材。健脾胃操和药膳虽有助于改善脾胃问题,但若频繁出现胃痛、泛酸、体重下降等症状,或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

(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