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国医大师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连载五)】
2025-02-21
头部肿瘤、剧烈头痛目胀案
【诊疗经过】
吴某,男,38岁,湖南省茶陵县人。
初诊:2010年4月14日
病人因头痛剧烈,且逐渐加重遂至医院检查,在省级医院两次 CT检查均诊断为“头部胶质瘤”。住院治疗1个月头痛未止,医院建议手术治疗。但病人和家属都拒绝开颅手术,遂自行出院,前来就诊。
病人来门诊就诊时,还未进诊室就在走廊上大声哀呼,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原因,诉“头痛难忍”。首诊时目胀与头部刺痛并见,头晕,视物模糊,头部有烧灼感,有痉挛感,恶心欲呕,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头部胶质瘤。
中医诊断:风火痰浊之头痛。
拟方:泻青丸合天麻止痉散再合温胆汤。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羌活10g,防风10g,龙胆草6g,栀子10g,酒大黄5g,天麻15g,炒僵蚕30g,全蝎5g,蜈蚣1条(去头足),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30剂,水煎服。
二诊:2010年5月14日
病人服药后头痛显著减轻,呼叫已止,目蒙、目胀明显减轻。舌苔薄黄腻,脉弦略数。原方再进30剂。
三诊:2010年6月13日
病人药后头痛大减,目胀、呕吐亦止,此时治疗就要考虑消除肿瘤,毕竟他的原发病是头部胶质瘤,因此从这一诊开始处方中加三棱、莪术、夏枯草。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羌活10g,防风10 g,龙胆草6g,栀子10g,酒大黄3g,天麻15g,炒僵蚕30g,全蝎5g,蜈蚣1条,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三棱10g,莪术10g,夏枯草10g,甘草6g。30剂,水煎服。
四诊:2010年7月11日
病人药后症减,头痛已止,时有头晕,呕吐已止。病人就诊前复查CT对比老片,头部胶质瘤较前缩小。舌苔薄黄腻,脉弦略数。原方再进30剂。
五诊:2010年8月15日
病人带头部MRI复查报告就诊,提示:与2010年3月老片对比右侧颞叶占位病变处低密度灶明显缩小。病人自诉已恢复正常,未再发作头痛,能够正常起居劳作。仍以原方再进20剂,善后巩固。
2018年10月,《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讲到这个病例,记者特意打电话过去追访,病人说:“自从服中药治愈头痛后,早已停药,至今没有任何症状,生活已如常人。”
【简要阐析】
诊治头部胶质瘤引起的头痛,必须抓住病邪性质
肿瘤病是怎么形成的?《灵枢•水胀》和《灵枢•百病始生》篇都提到过肿块是怎么形成的。肿瘤,中医称之为“积”,就是有形的积块。《灵枢•百病始生》说:“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古人认为肿块的生成与寒气、汁沫(痰饮)、瘀血这3个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是寒气逆乱,继而形成了汁沫(痰饮),然后才是瘀血,这三者相互抟聚,合在一起就凝聚成一团,就像一个冰块,不得消散,形成积块,这就是中医关于肿瘤(积证)最早的认识。
而临床上看到的肿瘤病人并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三者共同的病理产物所导致肿瘤的产生。有些病人起因固然是寒气,造成了痰饮和瘀血的结聚,但是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从热化。皆因病邪伤人后可以依从人的体质发生变化,随着气候的变化发生改变。所以临床上肿瘤的病邪性质多样,有痰瘀与热互结的,有痰瘀与寒互结的,有痰瘀与湿互结的,这时病邪性质虽有变化,但基本病机都是痰瘀合阻。只有痰、瘀结聚在一起才会形成肿块,或寒、或热又有所区别。而具体到本例病人,表现头部灼热感,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等一派火热之象,加上阵阵掣痛是夹风,脉弦也是肝风,因此辨证为风、火、痰、瘀合阻。
治疗头部胶质瘤所导致的头痛,一定要把病邪性质弄清楚,才能准确的选方。本案选用的3个方剂,就是把风、火、痰、瘀4个方面都全面地考虑了:泻青丸是治疗肝火亢盛的头痛;温胆汤治疗痰浊头痛;天麻止痉散熄风通络、止痉止痛,三方合用取效甚捷。
2、关于泻青丸
泻青丸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用这个方镇痉、止抽搐,治疗肝火夹风邪所致的抽搐。泻青丸的组成,分为三组:当归、川芎一组,羌活、防风一组,栀子、大黄加龙胆草一组。后世有些著作把龙胆草误作龙脑,还有人误用为龙齿,都是错误的。栀子、大黄、龙胆草是用来泻肝火的,而龙齿却是镇静安神的;此外,当归、川芎是养血活血的;羌活、防风祛风止痛。这个方的重点是泻肝火,治疗肝火头痛。泻青丸其实就是泻肝丸,青色属肝。古人一贯喜用五行规律来命名方剂,如泻青丸泻肝火,泻黄散泻脾热,泻白散泻肺热,导赤散清心火。
---引自《中医临床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