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紫苏堪称药食两用的佳品

2020-12-01

紫苏堪称药食两用的佳品

紫苏入药入膳历史十分悠久,至少可追溯到秦汉之际,两晋南北朝时成书的《名医别录》中已有较详细功效记载,唐代的《食疗本草》中将其作为食疗药物收载,春秋战国在端午节时,即有人将其与菖蒲、艾叶或青蒿等一同掛于门庭,以作避邪之用,许多平民百姓均知道,紫苏既可用作发散风寒又可解鱼蟹之毒,或作调味品或淹制后进入餐桌,或加入副食品中食用。

紫苏来源于唇形科植物,其叶片入药称紫苏叶或苏叶,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轻症、咳嗽、呕吐、恶心及妊娠呕吐、鱼蟹中毒,入药入膳用之较多;其茎入药称紫苏梗或苏梗,功效偏重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多用于气滞胸膈痞闷、呕吐、恶心、胎动不安;茎、叶合用,称全紫苏或紫苏,兼具紫苏叶和紫苏梗二者的功效;如以紫苏的根蔸入药,则称为紫苏蔸,主要用于安胎;如用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则称为紫苏子或苏子,属较常用的止咳平喘药,功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多用于痰涎壅盛、气逆喘咳、胸脘痞闷、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西医学所称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蛔虫病等常辨证配伍用到苏子。

紫苏叶入中药汤剂,一般用39g,大剂量可用至15g,煎煮时应在他药煮沸10分钟后再放入紫苏煎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避免香气挥散过多;鲜品可捣汁服。外用适量。解鱼蟹毒,可单用紫苏叶,或配伍生姜煎服。煎汤用治风寒感冒初起,可以紫苏叶,配伍生姜、红枣,或加入适量红糖煎汤服。

紫苏叶主含挥发油,油中含紫苏醛、紫苏酮、苏烯酮、薄荷酮、薄荷醇、丁香酚等。具有解热、抗炎、抑菌、降血脂、保肝及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明代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即指出:“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藿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宋代成名的“香苏散”,即以紫苏叶,配伍炒香附、蜜炙甘草和橘皮组成,以其疏散风寒、理气和中,用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还有许多人较熟悉的参苏丸,即以紫苏叶,与人参、葛根、姜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炙甘草、橘皮、生姜、大枣等配伍制成,功能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治疗气虚外感、内有痰湿的病证。这两个方,均被收入当时的中药成药典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著名医家吴又可为防治当时的瘟病咳嗽,又创制了杏苏散,方用苏叶、杏仁、姜半夏、茯苓、橘皮、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以其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治疗外感凉燥证,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等症者,并被收入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当代所生产、销售的“杏苏止咳颗粒(糖浆)、风寒感冒颗粒、解肌宁嗽片、香苏正胃丸等许多治疗外感咳嗽或妊娠呕恶的成方制剂中均用到了紫苏叶或全紫苏。

但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宜超量使用,因可致汗出过多,引起乏力;②风热感冒,或因温毒湿热所致的高热性疾病,或胃热火升所引起的呕吐、呃逆者不宜使用;③气弱表虚、时有自汗者不宜用;④有升高血糖的不良反应报道,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⑤除解鱼蟹中毒时可用至30g外,其他病证一般均不宜超量。(刘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