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发汗可以疗疾
2020-11-30
发汗可以疗疾
中医“汗法”因其独特的临床疗效,位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首。《伤寒杂病论》一书则标志着“汗法”理论和临床运用的成熟。
“汗法”在现代临床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指“发汗”,多用于邪客肌表之证,根据外邪性质风、寒、暑、湿、燥、火的不同,结合人体气、血、阴、阳的相异,酌情运用辛散发汗之品,使腠理开泄、肺气宣发,在表之邪从汗而解,营卫调和而体安。二指“得汗”,即通过调理气机,宣畅三焦,使营卫调和,肌腠舒畅,阴阳和调,气血流畅,而使邪有出路,广泛运用于多种杂病。即除了感冒伤风,汗法还具有退烧、透疹、祛风湿、消水肿等多种作用。
“汗法”在外感表证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根据风、寒、暑、湿、燥、火邪气性质的不同,人体气血阴阳盛衰的差异,病情轻重缓急的区别,酌情用药,切不可一概而论。如运用辛温之药透达风寒、凉燥之邪, 其以麻黄汤、桂枝汤、杏苏散为代表方;用辛凉之药清解风热、温燥之邪,以桑菊饮、银翘散、桑杏汤为其代表方,此外气虚之人,可予人参败毒散;阴虚之人,加减葳蕤汤宜之等。“汗法”因具有透达毒邪、调畅气血之功用,被广泛运用皮肤疾病,如红斑、银屑病、慢性荨麻疹、湿疹、痈疽等,如麻疹初起 , 疹未透发,或透而不畅,均可用“汗法”透毒于外,使疹毒随汗而泄,代表方如升麻葛根汤。“汗法”还具有祛湿作用,《金匾要略》中即有“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 ”的记载,代表方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汗法”具有宣肺利水消肿之功,“发汗”之药,其味多辛,辛能化气 ,气能行津,使津行于经脉之中而不化生为水气 , 并且可以通过宣肺通调水道使水去肿消,如越婢加术汤。此外研究表明“汗法”可治疗夏季热、顽固肝硬化腹水、慢性肾衰等多种疾病。
临床运用途径有药物发汗和外治法发汗。记载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有如麻黄、桂枝、防风、藁本、细辛、柴胡、葱白、葛根、蔓荆子、浮萍等具有辛、散、宣、通之性,不仅能宣发汗解表,且能宣畅脏腑组织玄府,畅通气血津液、调节脏腑经络的独特作用,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发汗”之药。采用药物发汗时,应注意煎煮方法,服用药物后可加盖被褥、增添衣物,以助汗出邪去;服用“汗法”药物时可少剂量多频次服用,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同时充分考虑季节、气候、地域、人体体质等各方面因素。
“汗法”手段并非只局限药物,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即有关于用渍、洗、敷等几种外治法发汗治疗痈、疽、疮、疖和疹痱、疥癣等疾患的记载。《儒门事亲》中提到,“汗法”可通过蒸、炙、洗、渫、砭射、导引、熏、熨、烙、针刺、按摩等多种途径实现。其中有特色的“汗法”具体有药浴、洗渫、砭射法、导引按摩发汗、燠室燔法。现代研究已证明蒸、渫、洗、浴等外治“汗法”具有改善机体的反应状态,改善循环促进代谢物质排泄,提高心血管的生理功能,调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12]。
在现代,桑拿浴作为一项时尚与保健兼得的休闲方式,是发汗浴形式之一,其与我国古代的“燠室燔法”及其类似,适当的桑拿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代谢,改善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养生防病的功效。
运用“汗法”应“知度”,应以“微微似欲出汗”为度,切记不可过汗使大汗淋漓。(心血管病科刘建和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