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学经典 用经典】谈王行宽治疗思路之“从肝治心”

2020-11-30

【学经典  用经典】谈王行宽治疗思路之“从肝治心”

《明医杂著》中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 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魂, 肝气通则心气和, 肝气滞则心气乏”。本人有幸跟师于王行宽教授, 感于王师熟谙此医训, 倡导“从肝治心”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心痛) ,疗效显著,故将此学术思想并结合自身心得,总结一二。

“从肝治心”理论溯源

肝与心经络交通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 系目系;而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趾丛毛之际, 沿下肢内侧上循, 抵小腹, 夹胃属肝络胆, 循喉咙之后, 上入颡, 连目系, 故可见心经与肝经在咽喉及目系交汇以相互联系。且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均交于胸中。心与肝 () 在生理上的经络联系, 决定了在病理上亦必是相互影响, 相互传变。

肝与心五行相生

心在五行中属火, 肝在五行中属木, 木能生火, 故肝为心之母。二脏在生理上存在相互资生、协同助长的作用。肝心生理上五行相生,病理上母子相及。正常情况下肝木可济心火, 若肝木虚, 则可母病及子, 累及子脏, 从而引起心之不足;若肝木盛, 则可传乘其子, 从而引起心有余之证。

肝心共主血脉

肝主血脉:①肝藏血:肝木柔韧、酸性收敛,贮藏血液的生理功能。②肝调血: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统摄血液。气机调畅,则血脉通利。③肝生血:肝禀“春木”之性为万物化生之源,肾受元真之精而为生命之根,因此肝在肾气原动力鼓舞下,与春之木气相应,具有强盛的生发之力。

心主血脉:心为“君主之官”,其“主身之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是指主心脏的血和脉管内的血,心脏所主之血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功能活动,同时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脉,即血脉,为心腔的延续,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种动力来源之一是“心气”,由心神所主宰,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心肝共主神魂

《灵枢·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言 “血气者,人之神”。可见,由于肝心共主血脉,因此在神志方面,心藏之“神”和肝藏之“魂”也息息相通,均赖血养,共同主宰“七情”。“故悲衰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过激的情志活动引起强烈或持久的情绪反应,就会造成人体内脏腑、气血紊乱,导致疾病发生,并且“七情”均可通过肝伤及于心。

从肝治心论治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称为“胸痹心痛”,其病机以心气营亏虚为本;痰瘀互结,心络经隧不畅或狭隘为标。然承上所述,心与肝的关系密切。其病位虽在心,但因心火、肝木母子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化生,共荣共养,及其与精神、情志、气血的密切关系,故若肝失疏泄,情志不展,则气血不调,心脉首受其害而罹患,出现筋脉失养,心脉不通或心脉挛急而心痛。受“肝气通则心气和, 肝气滞则心气乏”及“人病心痛,不治心痛偏治肝”的影响,王行宽提出心痛应首重“治肝”,拟疏肝木、化痰瘀、益气阴之法,从胸痹心痛研究初始益气阴、化痰瘀立法自拟心痛灵Ⅰ号,至创“心痛治肝”之法,从肝治心组方心痛灵Ⅱ号( 益气阴,化痰瘀,疏肝木),再合小陷胸汤组成Ⅲ号加强疏肝解郁之效、巩固清热豁痰之功,昭示了王行宽心痛治肝学术思想形成的脉络。柴胡陷胸汤合生脉散乃王行宽辨治胸痹心痛的基本方。前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合小陷胸汤并加桔梗、枳实等清热化痰,宽胸理气之药。诸药相合,共行疏肝和肝,清化痰热,宽胸散结之效;生脉散方中人参味甘,大补心气,为君药;麦冬滋养心阴,与人参相协,气阴双补,相得益彰,为臣药;五味子酸涩,益气生津敛阴,与参、麦相伍,即可复气阴之耗损,又能防气津之外泄,为佐药。三药相伍,人参、麦冬复心气阴两虚之本,五味子固气泄之标,使元气充心阴复而脉归于平。(范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