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发!被蚊子咬后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就医
2025-07-14 08:04 来源部门: 公共卫生科 作者: 王婷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共卫生科副主任 王婷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夏秋季为高发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登革热有哪些典型表现?如何防治登革热?本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登革热有哪些典型表现?
感染后潜伏期为1-14天,发病后主要症状可概括为“高热伴全身不适”,具体包括:
突发高热
体温迅速升至39-40℃,持续3-7天,服用普通退烧药效果不佳;
“三痛”症状
剧烈头痛、眼眶痛(眼球转动时疼痛明显)、肌肉关节痛(常被形容为“断骨般疼痛”);
“三红”体征
颜面、颈部、胸部皮肤潮红,类似“醉酒貌”,部分人四肢、躯干会出现充血性皮疹(发病后3-6天出现);
其他表现
可能伴随乏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
需警惕的重症信号
感染后3-7天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需立即就医:
持续呕吐、腹痛;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出冷汗;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呕血或便血;尿量明显减少(提示脱水或休克)。
医生提醒,老年人,妊娠晚期的孕妇,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者,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及二次感染者,属于高危人群,感染登革病毒后出现重症的风险高。
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不会通过人与人直接传播,唯一的传播媒介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进行传播:
病毒传播路径
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的患者(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有传染性)→ 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8-10天 → 蚊子具备传染性,再叮咬健康人时传播病毒。
带毒伊蚊叮咬传播病毒的过程极快,且一旦具备传染性,便会终身保持传播能力。
伊蚊孳生习性
喜欢在清水容器(如花盆托盘、轮胎、水桶、饮料瓶、空调接水盘等)中产卵,尤其雨后积水处是“重灾区”。
如何预防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的核心是“防蚊、灭蚊”:
清除可能繁殖的地方
家庭清洁
每周清理阳台、庭院的积水,花盆托盘、水桶、鱼缸等容器及时倒水,闲置容器倒扣;空调接水盘、饮水机托盘定期清洗;疫情高风险地区居民住所应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
公共区域
积极参与公共区域卫生清理,督促物业清理绿化带积水、疏通下水道,翻盆倒罐,避免蚊子孳生;
特殊场所
工地、废品回收站等需及时清理轮胎、塑料瓶等杂物,轮胎钻孔排水,防止积水。
个人防护
外出
伊蚊活跃高峰为清晨(8-10点)和傍晚(16-18点),此时尽量减少在草丛、树林、积水多的户外逗留。
在登革热流行季,清晨和傍晚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蚊子对深色更敏感);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成分,按说明使用,儿童需选专用款)。
室内
安装纱窗、纱门,睡前检查蚊帐是否严密;使用电蚊拍、灭蚊灯(远离儿童),避免长期使用化学灭蚊剂。
感染登革热后应该如何应对?
一旦出现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务人员2周内的旅居史。
目前全球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在我国还没有上市的登革热疫苗,登革热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患者预后通常良好。
登革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全民参与防蚊灭蚊”,“防”比“治”更重要,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有效阻断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王婷: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理事,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动物致伤与急性传染病防治分会第一届常委委员,湖南省传染病防治专家库成员、免疫预防咨询专家组成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狂犬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专家咨询组顾问,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医务管理信息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协会理事、第一届医防融合与智慧感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导师。国家发明专利2项,副主编著作1部,发表SCI学术论文3篇,核心论文3篇,参与完成省重点课题2项。
在公共卫生及传染病防控领域拥有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对于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策略有深入的理解。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