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黑点”,严重可致命!近期正是高发期……

2024-06-07 09:30 来源部门: 公共卫生科 作者: 王婷 罗雨佳 王静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共卫生科副主任  王婷


随着夏日的到来,不少人会在周末、节假日进行踏青、露营等户外活动。但天气逐渐暖和,各种虫类也开始繁衍活动,因虫子叮咬的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

近日,张女士在露营后的第二天,惊讶地发现自己肚皮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周围有些许红肿疼痛。警惕的张女士赶紧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后发现,张女士肚皮上的小黑点竟是一只牢牢吸附在皮肤上的蜱虫。相应处理后,医生小心翼翼的用镊子取出了蜱虫并消毒,张女士并无大碍。

什么是蜱虫?

蜱虫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蜱虫吸血之前的体型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但吸完血之后体型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蜱虫的宿主包括各种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还有部分种类喜爱侵袭人体。

蜱虫常活跃在草丛、灌木丛等树木繁茂的地方,一般寄生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动物或人的颈部、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处。

蜱虫叮咬后的症状

蜱虫叮咬后的初期,可能只有轻微的红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出现明显的炎症、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等。如果长时间不处理,可能会导致溃疡,或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烧、头痛、恶心、呕吐等。

医生提醒,蜱虫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蜱传回归热等。被蜱虫叮咬后一定要引起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蜱虫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蜱虫叮咬后应保持冷静,尽快取出蜱虫。切记不要暴力拍打或硬拔,以免蜱虫口器或头部残留在体内,导致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

用酒精涂抹蜱虫,使其放松或死亡。用干净的细口镊子或钳子,尽可能地贴着皮肤夹住蜱虫的头部,注意不要夹腹部。

垂直方向,以稳定、均匀的力度将蜱虫拉出,不要生拉硬拽或扭转蜱虫。

取出蜱虫后,用碘酒或酒精彻底消毒被叮咬的部位和双手。

为预防伤口感染,可能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

医生提醒,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蜱虫,若皮肤不慎接触,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密切观察14天内有无发热及其他症状,如出现相关症状,应迅速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虫叮咬史。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草丛、树丛等树木茂盛的地方行走或长时间逗留。尽量穿着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不穿凉鞋、拖鞋,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可使用驱虫药物。

户外活动结束回家后,要及时进行全身检查,重点检查肘窝、腋窝、脖子、耳朵背、腹股沟等虫子容易藏匿的地方。如果携带宠物,也要注意宠物卫生,定期给宠物驱虫,防止宠物携带蜱虫进入家中。


王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现任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医务管理信息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协会理事。国家发明专利2项,副主编著作1部,发表SCI学术论文3篇,核心论文3篇,参与完成省重点课题2项。

在公共卫生及传染病防控领域拥有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对于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策略有深入的理解。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