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国医大师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连载七)半身肢体麻木3年不愈案
2025-05-15
【诊疗经过】
陈某,男,55岁,湖南省汉寿县人。
初诊:2015年12月6日
病人右半身肢体麻木,且明显畏风冷3年。虽经多方检查,西医仍无明确诊断。病人诉右半身无汗,左半身有汗,近3个月来右半身出现疼痛,遇天冷则麻木、疼痛、畏风冷等症明显加重。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西医诊断:不明确。
中医诊断:风寒外袭之血痹。
拟方:小续命汤。
处方:党参15g,酒白芍10g,川芎10g,炙麻黄5g,桂枝10g,制附子6g,防风10g,汉防己6g,黄芩10g,杏仁10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12月27日
病人服药后右半身疼痛明显减轻,畏风怕冷亦减,麻木稍减。舌苔薄白,脉细。考虑为血痹,且病已3年,用小续命汤是治其标,现症状改善,应治其本,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虫藤饮。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10g,全蝎6g,僵蚕20g,地龙10g,蜈蚣1条(去头足),鸡血藤15g,海风藤10g,钩藤15g,甘草6g。20剂,水煎服。
三诊:2016年1月20日
病人诉半身肢体麻木、疼痛、畏风冷及半身无汗等诸症均明显减轻,其中麻木减轻90%,希望彻底治愈,要求继续服药。再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
处方:黄芪30g,桂枝6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10g,炒白术10g,防风10g,炙甘草8g。20剂,水煎服。自此3年肢体麻木之疾告愈。
【简要阐析】
1、“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半身汗出、半身无汗,无汗的半身麻木疼痛,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若半身无汗及麻木继续发展,有可能出现中风半身不遂。〔明〕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做了详细注解,他说:“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所谓半身不遂者是也。”所以,半身无汗,半身出汗,并且出现半身麻木,显然是中风半身不遂的先兆。
2、何谓血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金匮要略》又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张仲景三言两语就把血痹的病因、病机、症状、主方说清楚了。他告诉我们,血痹就是因为虚弱之体受风邪袭扰,阳气损伤,营卫不通,血脉不畅所导致的。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补气、调荣卫、通血脉。
3、中风往往是因外风引发内风而起
关于中风,古人讲外风、讲内风的都很多,但是没有人明确地讲是由外风引发内风而起,我这个观点是有理有据的。《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偏枯首先是由外风引发的。虚邪是什么呢?虚邪就是虚邪贼风,是外来的风邪,其客于身半,使人荣卫空虚、正气衰弱,发为偏枯。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些情况:比如,冬天在外面吹风后出现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大热天对着空调、风扇吹,第二天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这就从实践中证实了中风往往是因外风引发内风而起的。在历代医家中把中风看作外风,最突出的就是清代的陈修园。陈修园的《时方妙用》说:“猝倒无知,牙关紧闭,痰涎上壅,危在顷刻是也。李东垣主气虚,刘河间主火盛,朱丹溪主湿盛生痰,三子皆言中风之因……其曰风者,主外来之邪风而言也;其曰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此时因风治风,尚恐不及,其他奚论焉?小续命汤为第一,诸说不足凭也。”
4、关于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有祛风散寒、止痉止痛之功用,主治“中风垂危,身体缓急,口眼㖞斜,舌强不能言语,神情闷乱者”。正确运用小续命汤要把握一个关键点:小续命汤是祛风散寒的,而且是治外风所袭的,没有外风,没有寒邪,不可乱用小续命汤。本案病人有明显的畏风、恶寒,身体麻木疼痛,所以用15剂小续命汤先治其标。但小续命汤不可久用,所以治标之后就要治本,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治其本。
--引自《中医临床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