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我的“四治”医病观
2024-11-25
我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40多年,主要治疗内科疑难病。对于疑难病,应把“疑”和“难”分开理解。“疑”是指对疾病的诊断、辨证疑惑不清;“难”指疾病治疗难度大、不易把握、难获疗效。结合多年经验,我将很多疑难病的病因归为“虚、痰、郁、瘀”,故提出了“四治法则”,这里分享给大家。
治虚。疑难病往往存在脏腑亏损这一病理本质,临床发现,诸如冠心病、肺心病、脑供血不足、糖尿病等,在疾病某一阶段 ,或多或少都有气血不足的情况。元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上集·张仲景治虚损法》中说道,“治虚损之法,以行阳固阴为主”。
具体到临床应用,治虚之法关键在于分辨阴阳气血,气虚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作为主方,血虚可用四物汤、圣愈汤,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阳虚可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治痰。中医理论将痰视为疑难病的关键病因,故有“怪病多痰”“顽证多痰”的说法。临床发现,诸如中风、痴呆、痫病等,经过治痰后可取得明显疗效。治痰先要治源头,通过调节脾、肺、肾的相关功能,“切断”生痰之源。与此同时,痰的聚散与气机的滞畅息息相关,所谓“气滞则痰凝,气顺则痰消”,疏利气机有利于消除痰。此外,治痰还要注意与血、湿同治。
传统医学的治痰之方很多,基本方有导痰汤、涤痰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临床常选用的化痰药有法半夏、陈皮、茯苓、芥子、郁金、白矾、青礞石、天竺黄、浙贝母、僵蚕、地龙、蜂房等,针对夹杂气郁者,应加香附、玫瑰花等疏肝理气之品;夹杂肝风者,加全蝎、天麻等搜风熄风之品;夹杂瘀者,加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
治郁。因久治难愈,疑难病患者大多为病所困,情志焦虑、抑郁,出现“因病而郁”的情况。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疏泄功能正常才能畅达全身气机。反之,若其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郁结,就会出现气郁成痰、气滞血瘀的局面。
治郁应以疏肝、行气为主,常用方剂为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等,药物可辨证选用柴胡、郁金、合欢皮、合欢花、枳壳、香附、川楝子、麦芽、白芍、炒酸枣仁等。
治瘀。瘀血是疑难病尤其顽证广泛存在的病理改变,通常是在气机不利或气乏不运的基础上形成。《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记载,病初气结在经,病久血伤入络。结合临床经验来看,疑难病必见瘀血,或以瘀血为主证,或其他证夹杂瘀血,故治瘀为治疗疑难病的重要法则,尤其是对器质性病变。例如,冠心病、肺心病、顽固性蛋白尿等,均须注重瘀血的辨治。治瘀时,除直接使用活血化瘀方药外,还要注意致瘀之因的治疗。如气滞致瘀者,宜行气活血;气虚致瘀者,应益气活血;寒凝致瘀者,要温经活血;血热互结者,须清热凉血;痰瘀互结者,当化痰活血。
临床常用的治瘀之方,多取自于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对于不同患者,用药应灵活把握,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化瘀药以虫类药的药力最猛,如水蛭、土鳖虫等;全蝎、蜈蚣等善于搜剔走络;丹参、当归、山楂、牡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相对平和;乳香、没药、三七等药物擅长止痛;川楝子、延胡索活血兼行气;益母草、泽兰活血兼利水;姜黄、鸡血藤、川牛膝活血兼舒筋活络。
(程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