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化瘀血 散癌毒 强正气 口腔黏膜病分三路治
2024-12-12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口腔黏膜慢性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变白、发硬、张口受限,摸之有明显条索感,以及反复出现小水泡等。由于发病相对隐匿,初期患者很难发觉,临床上极易漏诊误诊。
目前西医尚未完全明确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长期咀嚼槟榔、吸烟、喝酒以及嗜辛辣等刺激食物有关。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创始人李元聪教授专研该病40多年,他认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系嗜食辛辣燥热之品,湿热毒邪侵袭,蕴积肌膜,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毒内停而发病,病因病机为气机不畅、血运受阻,并将其划分为气滞血瘀证、痰毒蕴结证、气血亏虚证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气滞血瘀证。瘀血是指留积于体内,未能及时消散,丧失生理作用的血液。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器的功能,气的推动与固摄,脉道的通利等密切相关。瘀血形成后,停积于体内不散,不仅失去血液的濡养作用,还会引发新病变。
口腔表现为口腔黏膜苍白、发硬以及功能障碍,此为气滞血瘀证。治疗上提倡理气活血、化瘀软坚,常选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昆布、海藻、制香附、郁金各10克,夏枯球、生地黄各15克),每天1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服用20剂后复诊。方中,桃仁、红花为君药,主活血化瘀;生地黄、当归滋阴清热、养血活血;芍药养血散瘀;川芎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昆布、海藻、夏枯球软坚散结;制香附、郁金理气血,散郁滞,搭配运用,可共奏理气活血、化瘀软坚之功。
痰毒蕴结证。痰、毒泛指一切对口腔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槟榔为例,其产自亚热带,性温燥热,质地坚硬,咀嚼过程中不断释放槟榔碱等化学物质,持续刺激口内黏膜,从而形成病损。嗜食辛辣食物也会反复刺激口腔黏膜,日久邪毒蕴结不散,气血运行受阻,生痰生湿,导致肌膜失养。
治疗痰毒蕴结证患者时,着重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药常选二陈汤加味(法半夏、陈皮、茯苓、浙贝母、制香附、桔梗、牡丹皮、金银花各10克,夏枯球15克,甘草5克),每天1 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服用20剂后复诊。方中,法半夏、陈皮、浙贝母能燥湿、理气、化痰;茯苓、甘草可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制香附、牡丹皮理气、和血、散瘀;桔梗、夏枯球祛痰化浊;金银花清热解毒,配伍后理气化痰的效果显著。
气血亏虚证。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任何疾病都与自身防线的崩溃有关。以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来说,若人体正气不虚,经络通畅,即便外邪(例如烟草、槟榔、辛辣等导致的慢性理化刺激)趁虚而入,身体也能自我修复能力,及时将毒邪排出体外。但若正气亏损,气血失调,机体无力与外来毒邪抗争时,健康就会受侵蚀。
辨证为气血亏虚证的患者,施治注重补气益血、调和营卫,方药常选八珍汤加减(熟地黄、生地黄各15克,丹参20克,白术、当归、白芍、茯苓、炙甘草、玄参、石斛、大枣各10克),每天1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服用20剂后复诊。方中,熟地黄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芍药养血,助熟地黄滋养心肝;炙甘草益气和中;玄参、丹参、石斛养阴清热;大枣,调养脾胃,助生化气血。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必须禁食槟榔、辛辣之物,戒烟戒酒,避免外来刺激。与此同时,配合中药规范治疗,通过补益气血、调和营卫等手段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和改善症状的目的。”李元聪教授提醒,该病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治关键,建议大家体检时重视口腔检查,关注口腔健康。
(陈世娟)
李元聪
湖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口腔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40余年,潜心研究口腔黏膜病防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单纯性疱疹、灼口综合征、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口腔白斑、白塞病及口腔癌术后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深入研究,临床经验丰富。